央广网宣城10月1日消息(记者 徐秋韵)安徽宣城,古称宛陵,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鱼米之乡,历史文化名城。

山水为韵,文化为魂。

诗仙李白在敬亭山下“相看两不厌”,在桃花潭“忽闻岸上踏歌声”;绩溪龙川胡氏宗祠中深藏着抗倭名臣的家族兴衰史;徽杭古道上写下“徽骆驼”的坚韧耐劳与财富传奇;皖南川藏线上驰骋着都市人的诗与远方;一纸山水秀,千年留墨香,这里还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好山好水孕育了这座灵秀之城。十年间,宣城保护利用山水和文化的宝贵财富,生态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的宣城像一个精雕细琢过的秀美花园,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

精秀文旅:推进交旅融合,厚植文化底蕴

初秋时节,每逢节假日,宣城宁国境内的“皖南川藏线”游人如织车如流,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自驾游游客纷至沓来,驾车驰骋在皖南川藏线上,不仅能感受曲折山路的险峻,还能欣赏到江南山水的幽美。

为深入推进“皖南川藏线”品质提升,树立“一线一品”标杆。今年2月,宣城在前期实施了“皖南川藏线”道路提升工程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交旅融合发展宣城品牌—“皖南川藏线”实施意见》,计划通过采取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升级、路域环境整治提升、规范标线标识、加强日常养护管理、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运营管理服务提升等方式,逐步把“皖南川藏线”打造为集山水观光、文化体验、自驾探险、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运动康养于一体的“皖南交旅融合示范区”。

皖南川藏线(央广网发 宁国市委宣传部供图)

除此之外,为推进“美丽公路”建设,绩溪县计划将S346华阳-绩溪岭凹(抽水蓄能电站)28公里打造“登源河畔·徽州味道”美丽公路,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设计工作,年内开工建设。

泾县积极打造“一轴、三廊、多支线”的美丽泾川旅游廊道,将逐步解决美丽公路景区通达“最后一公里”问题。

实现绿色发展,文化旅游是重要途径。近年来,宣城按照这一思路,把文化旅游产业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旅游精品景区。

十年来,宣城持续推进文化名市建设,一手厚植文化底蕴,一手壮大文化事业,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繁荣兴盛与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建设齐头并进。

十年来,宣城市每年开展“送戏进万村”“结对子、种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80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下乡近万场次,服务群众百余万人次。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成功入选2018—2020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创新案例。

十年来,宣城举办了5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全面打响“中国文房诗意宣城”文化品牌,擦亮“金字招牌”。

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上,宣城市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实现了分层分级保护。现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9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1个。

宣城在全省率先出台《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宣城古建筑、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

宣城交出了一份份文旅高质量发展答卷。

精秀生态:守护美丽风景,发展美丽经济

十年间,一幅“只此青绿”的大美画卷在宣城的山间铺展、乡村绘就。

从郎溪县十字镇中转驶入S203大道。沿着这条绿意斑斓的双向四车道行进,一路上,青山绿水、田园民居,竹风习习,溪水潺潺。坐拥“一山两湖”(石佛山、天子湖和红旗湖)的姚村镇,生态优美,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农业+旅游”的景点。对于夏桥集镇龙井山庄老板曹以六来说,乡村游的升温给农家乐增添了人气:“周末或节庆日,生意还可以,玩鸦山古道和杜鹃花谷的游客,中午大都到我店里吃饭,最多一天能接待七八十人。”

笄山竹海(央广网发 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绿染宣城,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宣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015年创成国家森林城市,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施林长制改革,2021年被国家林草局批复为全国仅六个、全省唯一的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宣城市连续2年位居“中国绿都”综合评价前十强。

绿色不仅是生态,也是产业。

宣城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资源优势,全市林业产业规模继续领跑全省,2021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733亿元,是2012年的2.6倍。林下经济实现收入93亿元,带动40万人就业。全市基本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竹产业、木本油料和林下中药材种植为主的三大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布局。

宁国红杉林(央广网发 宁国市委宣传部供图)

十年来,宣城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基础优势,找准生态优势与休闲旅游发展的结合点,积极发展乡村休闲、采摘、观光等生态旅游。全市近年来累计新开发生态旅游项目63个,带动4.6万农民就业。年均森林休闲和旅游人数达到248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87亿元。

宣城还积极发挥林业碳汇在推进区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引导13家企业开展碳中和林建设试点,共募集资金467万元,建设碳汇林547亩。

精秀乡村:艺术点亮乡村,文化振兴乡村

走进宣城市宣州区前进村,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村庄,300平方米的“艺术空间”成了它的崭新地标。七彩的钢琴键盘造型装置像一条从山上流淌而下的音乐河,流向了山下大红的“心心相印”竹编景观。

“精秀“乡村,宣城找到了一条路径——用艺术点亮乡村,把艺术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如何破题“艺术乡村”建设?从2021年开始,安徽宣城在7个县市区精心选择14个自然和文化禀赋较好的行政村,用文艺为乡村铸魂、塑型、赋能,打造“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品牌,推动乡村“活起来”“雅起来”“富起来”。宣城不仅从乡村文化活动组织、乡村艺术创意设计、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乡土文艺作品创作、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发力,还注重民俗的传承,延续历史的文脉,链接村民的感情,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的生机,让乡村更有灵气。

前进村(央广网发 宣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宁国西村村有个皖南花鼓戏剧团,一唱70年。西村村按照宣城市振兴皖南花鼓戏的总体部署,建立了皖南花鼓戏剧团长效机制。政府从服装采购、剧本创作、文艺演出、精品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支持力度,引导年轻人参与进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推动艺术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宣城市文联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全市各个文艺家协会与艺术乡村之间的共建,先后举办了各具特色的文艺创作活动和接地气的乡土文艺活动,积极联系对接各级艺术名家和艺术院校驻村创作。

宣城还将乡镇文联组建工作作为推进艺术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乡镇文联的建立,吸纳了大批乡村文艺骨干,在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培育乡土文艺人才、创作地域特色作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基层文艺创新发展、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如今,宁国西村、宣州前进村、郎溪下吴村等艺术乡村名声鹊起。未来,宣城所辖7个县市区的各个乡村,将如同北斗七星一样串点成线,形成闪闪发光的艺术乡村风景线。

编辑:赵家慧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