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宣城9月28日消息(记者周然)

十年倾心砥砺。

十年奋进图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姿态“精彩一跃”,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进程中,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宣城答卷。

“永不止步,追求卓越”永远是印刻在宣城城市基因中的鲜明品质和永恒主题。

宣城十年,精“城”所至。

十年来,宣城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经济发展站到C位,争先精进,GDP连续跨过7个百亿元台阶。

十年来,宣城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以科技创新主导产业能级提升,精耕“2+8”特色产业链。

十年来,宣城坚持“生态立市”首位战略,用“绿色”精心描绘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十年来,宣城用“最先一公里”破局“办事开头难”,用“城市大脑”添彩“文明城市”,用“诗意山水”精绣“多彩宣城”。

宣城城市风貌(央广网发 戴巍 摄)

风起敬亭山,浪涌长三角。作为安徽唯一与江苏、浙江两省相邻的地级市,宣城市全力打造现代产业、改革开放、城乡融合、生态文明、民生幸福新高地,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同频共振。

精进:经济发展站C位

十年发展沧桑巨变,十年奋斗历程卓越非凡。

每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是宣城的“企业家日”。这一天,也被宣城产业界誉为整年经济发展的“动员日”。

“一年之计在于春”。让企业家当主角,经济站C位,在“企业家日”做全市工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总动员,是宣城独有的一种“亲商”情怀。

在宣城,平均每43个人拥有一家民营企业。如果算上个体工商户,每12人中就有一个老板。优渥的营商环境,也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在过去十年最大的标签之一。

今年6月,安徽拓山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敲响“上市钟”,成为宣城第8家A股公司。这8家企业中,有7家是民营企业。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宣城市第8家A股公司上市(央广网发 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1年,宣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69.5%,位居全省16市第一;其中,宁国、广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超过70%;同年,它们双双跻身“安徽县域经济总量20强”。

与此同时,十年来宣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7个百亿元台阶,2021年突破18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省前列。

十年来,围绕长三角城市主导产业,宣城市在目前已经形成的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基础上,正在加快构建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为核心的“2+8”特色产业链。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值得注意的是,宣城市每年招引的亿元以上项目当中,近八成来自沪苏浙地区,宣城市长三角招商引资项目数由2012年的209个增长到2021年的428个。

扶引一家“龙头”,带来一批企业。2012年,位于新杭镇的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启动建设。同年,广德招引了安徽永茂泰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园区。十年后,被视为龙头企业的永茂泰带来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广德。

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央广网发 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营商环境的“绿水青山”,才能换来企业发展的“金山银山”。

“广德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达到500亿元规模。”广德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宏表示。

敬亭山下,正在擘画一幅发展新版图。

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57.7亿元,2021年达1833.9亿元,是2012年的2.4倍。201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859家,2021年发展到1900多家,是2012年的2.2倍。

精耕:安徽东进最前沿

自去年开始,宣城市委选派50名干部到上海松江,江苏无锡、常州以及浙江杭州萧山、湖州实践锻炼,主题只有一个——联系宣城实际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未来已来。

在地图上,处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的宣城是整个安徽东进的“桥头堡”。作为省内为数不多的“双圈籍”(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城市,宣城一直致力于发挥“双圈”叠加优势,融入“双圈联动”发展。

“桥头堡”的定义并不止于地理层面。“宣城要打造长三角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示范区的重要引擎。”宣城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

这也意味着,宣城将先行先试,打造在长三角率先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试验田。

早在2020年,宣城就把“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作为全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号工程”。今年以来,“一地六县”合作区宣城区域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36个、总投资326.75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3个。

定埠港(央广网发 苗子健 摄)

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区域统一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宣城正由点及面扎实推进。

2022年7月,《宣城(上海)科创中心运营工作方案》《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入驻管理办法(试行)》出台,标志着宣城首家“科创飞地”运营服务体系构建完成。

此举也被称为“研发在沪、转化在宣”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模式的破题开篇。

据悉,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大厦位于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创智中心,将围绕“2+8”特色产业规划,引导宣城产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在沪设立研发机构,深度培育优质团队和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跨区域产学研合作。

这也是一个善弈者的布局。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宣城看见的是“星辰大海”——宣城市正在将创新平台作为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运用体系建设,着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逐步打造一个以科创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主阵地。

精新:科创驱动成主线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回首宣城过去十年的发展轨迹,有两条清晰的主线。一条是坚持不懈的“东进”;另一条则是科技创新主导的产业能级提升。

2018年6月,宣城成为省科技厅支持建设的3个省级创新型城市之一。从合肥、南京、杭州都市圈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奔赴宣城的不止企业家,还有顶尖科研人员和专家。

在宣城的主导下,中科大、合工大、思爱普等大院大所大企业纷纷落户宣城。

“十年来,从建立机械研究总院宣城研究院到设立科大先研院技术转移宣城分中心,宣城市已累计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技术转移机构39个。”宣城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说。

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唯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为经济培育新动能、打开新天地。这一点,在宣城已成为共识。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宣城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实现迭代和升级。

宣城先进光伏技术研究院先进硅异质结光伏技术两次刷新M6电池尺寸转换效率世界纪录;与之相对应的是,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盛光伏产业园也逐步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转化效率最高的异质结电池生产线,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数据显示,宣城市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7.2%(居全省第4位)、57.5%(居全省第3位),较2012年分别提升33.9、26.2个百分点。

精美:绿色发展绘底色

新发展格局必须是一种改革深化格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破了空间局限。宣城市以长三角为主轴,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思维也贯穿于生态领域。

清晨,一辆标有“苏皖合作垃圾清运车”标识的车辆从江苏溧阳天目湖镇驶入宣城市郎溪县下吴村,依次将各个村民组的生活垃圾装车运回天目湖镇处理。贯穿两地的洙漕河是溧阳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大溪水库上游的主要来水河。

2021年4月,双方正式开启跨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下吴村15个村民组800余户村民的生活垃圾交由天目湖镇处理。

单单是今年,宣城市就与溧阳市、长兴县、安吉县等周边毗邻地区共开展联合环保行动8次。“合作共赢,我们携手建立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开展跨区域水质检测、跨界河湖巡查、跨流域执法。深化联防联治,深化生态补偿。”宣城市环保局相关人士表示。

“十三五”期间,宣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2021年,宣城市大气环境各项指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值,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21.5%,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宣城市于2017年首创首成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当时全国仅有的9个地级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省级全覆盖的地区;全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共15个,宣城市独占4个。

值得注意的是,宣城市一直加紧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2年,土生土长的下吴村村民吴定义改行种茶叶,十年过去,他的种植规模扩大到200余亩,年收入翻了几番,成为当地茶产业带头人。如今,下吴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0820亩,成为郎溪县凌笪镇唯一一个茶产业专业村。2016年,当地建成白茶产业扶贫基地,吸引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入股合作。

下吴村茶叶种植基地 (央广网发 李晓红 摄)

“通过十年的努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5000元增长到2021年的5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6000元增长到2021年的23000元。”下吴村党总支书记蒋福金称。

截至2021年,宣城市已拥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485家,农副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总产值1178亿元,其中销往沪苏浙500亿元。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9036元增长到2021年的20565元,居全省第4位。

精彩:擘画发展新画卷

今年,宣城将城市政务服务“最先一公里”的引导场景从20个提高到了83个。

“在企业开办的过程中,我们办理业务都是一次提交申报材料就成功了,省了很多事。”宣城航天宏图智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先生说。

“最先一公里”基于主动式服务理念,其核心是:在办事前为群众提供体贴专业的主动服务,避免申请人对材料理解不清、政策依据理解不透而造成的办事障碍。

携手共筑增长极,服务新发展格局。长三角一体化的融通共赢,体现在每一个重大项目里,更表现在百姓的生活变化中。

实际上,自2021年7月28日试运行以来,宣城“城市大脑”从市民最关心的问题、最切实的需求出发,完成了城区大型车辆治理、高空抛物、市容卫士等场景建设。在社会治理、政务服务、民生福祉等多个领域应用不断落地、初见规模,让智慧城市更有温度。

正在敬亭山旅游的上海市民曹龙兴对“城市大脑”提供的VR全景交互模型“诗意宣城”赞不绝口。由敬亭山、皖南川藏线等宣城热门景点制作成的VR全景交互模型让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宣城的秀美景色。

秀美宣城(央广网发 宣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十年来,宣城的城市治理也在深度融入沪苏浙。沪宣互发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业务实现网络办理,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就诊费用即时结算,宣城已经实现132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26项场景应用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

医疗互通全速推进、教育互认逐步落实、文旅融合全面展开,宣城正在实现与长三角民生共享“一家亲”。

长三角,得改革风气之先,拥开放地利之便,一体化发展大幕已经拉开。

征途仍在继续,奋进正当其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市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答卷。”宣城市委副书记、市长何淳宽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聚力打造现代产业、改革开放、城乡融合、生态文明、民生幸福五个新高地,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美、活力足、百姓富的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

编辑:鲍玉婵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