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黄山12月26日消息(记者赵家慧 徐鹏)在黄山屯溪,三江交汇处,有座建于明朝古桥名曰“镇海桥”。拱脚和拱圈虽用褐红麻条石交错砌筑,但经年雨水日晒,呈现光滑的黛色“包浆层”。人们称它为“老大桥”,像是称呼一位亲切的长者。

据《屯溪志》记载,镇海桥因为水毁,于清朝康熙15年和康熙38年重修两次;清光绪9年四座桥墩受损,再次修缮。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也都进行过修缮。1990年,桥面翻修,禁止机动车辆通行,并修复西端受损桥墩。

2020年,被冲毁的老大桥。(央广网发 陈文潮摄)

2020年的夏季暴雨不断,7月7日,终日暴雨引发了特大洪水。镇海桥被冲毁。现场除4号桥墩分水尖保存比较完整之外,桥体大部分坍塌。

民众请愿、政府重视,镇海桥的坍塌牵动着每个黄山人的心。

修缮中的老大桥。(央广网发 陈文潮摄)

同年7月11日,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黄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黄山市水利局、屯溪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表示将对镇海桥散落的桥梁构件、石料等原料开展打捞工作。

8月,雨水终止,随着新安江水位的下降,被冲散的桥墩与大量石块等构件露出水面。黄山市政府决定“抽刀断水”。8月10日开始,降低新安江中心城区段水位2天,让镇海桥区域的河床基本裸露。从更准确的意义上说,此时的构件并不是“打捞”而是“清点”了。

这些石料中,既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重建、修建古桥的大量石料构件,也有很多明代初建“老大桥”时的珍贵构件,包括石柱佛像、望柱石等。这些曾长期“沉默”水底或桥内的构件,也终于“机缘巧合”地被展示于世人面前。

老大桥被打捞上来的构件都有序摆放。(央广网发 陈文潮摄)

打捞持续了19天,新安江水再度蓄水,此时镇海桥的石料构件打捞工作已经结束,6个桥墩的墩基(底座)暂时保留不拆。桥两端的护岸,施工队伍在对水毁护岸临时性抢修加固,这项工作在蓄水前要完成。

查史料、找文献、做测算……2021年12月26日,在400多天的紧张施工之后,黄山人终于又能再踏上“老大桥”。他们兴奋地“踩桥”,用这样一种传统习俗活动,欢迎它再次回归他们的日常生活。

冬季暖阳正好,站在上游的黎阳桥远眺,“涅槃”的镇海桥风貌基本如旧。

这也是市民老陈坚持做到了“结尾”的大事。在老大桥修缮工程施工期间,老陈每天都拍一张照片,记录老大桥“重生”的每一个变化。这一天,老陈终于踏上了它隔岸拍了一年多的老大桥,这次他拍摄的重点是人们的笑脸,“老大桥它是我们整个屯溪我们徽州人的家人,是一个长者,这是一个重生,非常期待,这是一个非常盛大的仪式。”

修缮后的屯溪镇海桥。(央广网发 施亚磊摄)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可修缮后的镇海桥与原来相比桥梁的长度、宽度相同,桥墩之间的距离以及桥孔的宽弧度,都没有变化。

修缮不仅是为了还原,更是为了长久地保留。修缮过程中,恢复桥梁的传统风貌与水毁前的形制的同事,还有一个更为首要的原则:修缮后的镇海桥必须能长期抵御山洪冲击。

黄山文投集团总裁王奇勇也曾有过无数次的纠结,“我们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强度进行检测,凡是强度达到设计标准的可用尽用。”镇海桥修缮工程使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构建三维可视化虚拟模型,在还原古桥原始面貌的同事,提高了古桥修缮质量。同时,对打捞的老石料构件逐一检测、应用尽用,侧墙及分水尖以上部分老石料利用率达到60.77%,拱圈石老石料利用率达到76.22%,栏杆老石料利用率达到95.88%,不足部分予以同材质石料补配,并按原工艺做表面加工,最大程度体现古桥的原真性。

为确保能抵御山洪冲刷,让它更坚固地屹立在屯溪三江口。桥墩内芯和桥基没有采用原本的“填芯”工艺,而是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桥拱(拱券)、桥护栏、桥面石都尽量使用原桥石料构件,因原桥少数构件老化损坏或在水下没找到,也用了一定的新石料构件,修缮过程尽量使用传统工艺,以及桐油、石灰勾缝等传统材料与技艺,但在需要加固的地方,也果断地用上了铁扒钉,“我们在最大程度保留它原貌的同时,给予了它更强的‘金钟罩’。现在的镇海桥,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变化在于视觉上的高度。由于桥身抬高65厘米,屯溪老街方向的桥头路面也往下挖低很多,视觉上的高差就产生了。但也正是因为此,镇海桥才具备了恢复台阶条件。

修缮后的桥两头的台阶。(央广网发 施亚磊摄)

技术负责人拿出史料作证。清光绪胡定安编《募修屯溪石桥志》上记载,镇海桥台阶11步,每步宽55cm,总宽6.05米(含阶沿,另桥亭进深大于台阶总宽),每步高15cm。其11步台阶桥上占8步计3.85米,桥台占3步计1.65米。

眼生的还有桥的颜色和质地。“墙体依旧是采用和老桥一样的红麻石修复的,经过一到两年的自然‘包浆’,人们记忆中的黛色和护栏两边的青苔、灌木都会重新回来的!”徽州古典园林建设公司技术负责人程忠平一次次解释道。

就把这些技术层面的难留给专业人员去解决吧。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这是充斥着喜悦的一天。

在这400多日的等待里,许多人走着走着就停了下来,眺望那河道上熟悉的位置“缺口”在一点点被“缝合”,甚至有不少老人让他们的子女开着车,特地在黎阳老街方向的桥头驻足远眺片刻,期待着“母亲桥”的早日归来。

编辑:徐秋韵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