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恰与翁建平深耕40年的医学初心不谋而合。这位从粤港澳大湾区到长三角的医学拓荒者,颠覆了“糖尿病不可逆转”的传统认知,以仁心仁术守护千万患者的健康之光,更以创新实践为健康中国注入强劲动力。
破局:用中国证据改写全球指南
2000年,从国外深造归国的翁建平在临床中发现一个棘手问题:众多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遵医嘱,却始终疗效不佳。当时全球通行的“阶梯式疗法”,从饮食控制到胰岛素使用,层层递进,往往让患者错失最佳干预时机。“西方标准真的适合中国人吗?”这个疑问促使他踏上探索之路。
2003年,翁建平与纪立农联合发表研究,首次揭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并非完全丧失,而是被高血糖抑制,血糖纠正后即可恢复——这一“β细胞休整学说”首次提出并证实了2型糖尿病可治愈,至今仍每年被引用数千次。为打造真正贴合国人的治疗方案,他牵头25个省市237家医院,招募535名患者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最终制定出我国重大慢性病领域首个“中国标准”《2型糖尿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标准》。
这份发表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打破了国外指南的垄断,被全球60余部权威指南采纳,更写入国际医学教科书。2024年6月,其团队在《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刊发的新疗法,经24年追踪5424名患者证实,可使中风风险降低31%、心衰住院风险降低28%。从领衔全球首个钠-葡萄糖共转运子2抑制剂新药临床试验,到300余篇SCI论文、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翁建平用“有用的科研”诠释着医学工作者的担当。
暖心:让医学充满温度与力量
客家姑娘晓霞的故事,正是翁建平仁心仁术的生动写照。作为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晓霞因担心病情遗传和妊娠风险,始终不敢孕育。翁建平没有急于治疗,而是用通俗的疾病模型帮她搭建“认知阶梯”,从“不敢想”到“敢尝试”,再到半年后成功怀孕。临产之际,远在外地的翁建平特意致电晓霞家属叮嘱,这份跨越空间的关怀,见证了医患从“陌生人”到“战友”的蜕变。
从临床诊疗到患者心理疏导,翁建平始终坚持“治病更要暖心”。他常说,医学不仅是消除病痛,更是在生命脆弱时刻给予托举的力量。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让无数糖尿病患者重获生活信心,更实现了1型糖尿病孕妇健康孕育的医学突破,让“甜蜜负担”不再成为幸福阻碍。
拓界:从临床专家到健康中国推动者
如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的翁建平,视野早已超越诊室。针对长三角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他在全国“两会”上建言献策,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让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他带领团队研发了体重管理大模型“减单”,实现“千人千策”个性化干预,打通“营养-运动-行为”全链条管理。
从手机App“糖糖圈”到智能大模型“减单”,从临床研究到政策建言,翁建平始终响应国家健康战略。他增设技术输出考核留住医疗人才,打通科研数据平台,规范互联网科普宣传,用多维度实践诠释“身为医者,既要治病救人,更要参与国家发展”的信念。在他的推动下,安徽在慢性病防控领域跑出“加速度”,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40载从医路,翁建平以科研破局、以仁心济世、以创新拓界,不仅逆转了糖尿病的“不可逆”认知,更让医学的温度与力量惠及万千家庭。(颜理海 李若菲)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