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池州10月20日消息(记者赵家慧)一年一度,“客”从远方来。

半个月前,升金湖上空出现了熟悉的身影,徐文彬知道,数以万计的候鸟来此越冬的时刻开始了。

暮色中的群鸟(央广网发 杨明摄)

“消失”的候鸟

升金湖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和贵池区境内,素有“日产鱼货价值升金”之说,是安徽省唯一以珍稀越冬水鸟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

“世界上有15种鹤,中国有9种,升金湖就有4种,故而有‘中国鹤湖’之美名。”徐文彬是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

从1992年10月参加工作开始,徐文彬就养成了把湿地动态和候鸟迁徙的变化记成手账的习惯,一本本纸页泛黄的手账便是升金湖生态变化最翔实的材料。

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升金湖樯帆林立,云鹤游天,锦鳞游泳,岸芷汀兰,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根据徐文彬的记载,直到本世纪初,每年冬季前来越冬的候鸟数量都稳定在6-8万只,但从2004年起情况开始变坏。”过度的渔业开发,大面积围网养殖,再加上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升金湖生态环境恶化,水质下降到Ⅳ类,越冬候鸟数量锐减。“徐文彬告诉记者,从8万只锐减到3万只,到了2008年,甚至在某些监测点出现了”一只鸟都没有“的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类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为升金湖的保护指明了方向。从2014年开始,当地开始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到了2015年,升金湖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升金湖候鸟 (央广网发 池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归来的“贵客”

如何解决历史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原分属市区县三方管理的升金湖主湖面收归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统一管理,通过加大保护管理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开展保护修复工作,使升金湖丰水期水质稳定在Ⅲ类水,让生产生活与升金湖生态保护协同共生。

2017年以来,池州市东至县开始实施“人退鸟进”政策,实行退耕还湿、退渔还湖、退岸还林。自2017年以来市县区共投入4亿多元,拆除升金湖人工养殖围网75万米、拆解船只2300多艘,清理水产养殖35处,截至目前,东至县累计在升金湖功能区内生态复绿2000亩,沿湖乡镇完成植树造林1.5万亩,核心区实现无船、无网、无人。

对此,出生于捕鱼船上,家里三代以捕鱼为生的张忠建感受最深。

当地实行退渔还湖政策后,他“上了岸”,被分配到池州市升金湖生态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上班,目前担任公司管护部部长。从“捕鱼人”变成“巡护人”,张忠建坦言,随着过度捕捞,鱼资源也越来越少。住在湖中间的水泥船上,不仅辛苦,生活也不便利。“我们退得很安心。政府给予住房安置政策,在公司上班,保障性好,生活稳定。

升金湖保护区智慧监管平台可视化展示系统(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 摄)

监测画面中的候鸟群(央广网发 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张忠建如今巡护的重点是打击偷捕行为,这在偌大的保护区内必须借助科技手段。“人防+机防”“线上+线下”的工作模式日益成熟。

通过争取中央水环境资金近2000万元,管理处建成升金湖保护区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在野外布设高清摄像头35个,构建水环境感知系统12处,在保护区管理处及各站点建设大屏可视化展示系统5套,实时对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水质等开展监测,同时兼顾执法管护、科普演示等工作,形成了基于综合信息管理的“空天地”一体化监管平台,实现了保护区的智慧化监测和管理,提升了保护管理工作效率。“今年第一批候鸟的抵达,我们就是通过监管平台得知的。”徐文彬说。

多管齐下助修复

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管理,在保护湿地生态、为候鸟提供越冬环境的同时,让沿湖生活的6万人口权益得到保障,市县两级都在进行各种探索与尝试。

圩口实现统一管理,为候鸟扩大了觅食区(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 摄)

升金湖周边圩口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湖区围垦而来,近些年多处圩口抛荒,十分适合给候鸟们“开小灶”。保护区管理处给与村民一定补偿,对圩口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已统管圩口5300余亩。2021年,在适宜区域种植茭白、莲藕、芡实等绿色水生植物近2万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得益彰。“目前只种不收,不考虑经济效益。”徐文彬说。

在升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EPC燕窝圩片区,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利用科科长宋昀微正在查看今年新种的水生植物生长情况。

他向记者解释道,升金湖处在全球候鸟主要迁徙通道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徙通道上,每年有66种10万余只候鸟在此越冬栖息,食物供给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向国家生态环境部申请的专项资金去年拨了下来。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我们在湖边划出了12个区域,人工种植了芡实、莲藕、苔菜、苦草等十来种水生植物。”宋昀微表示,不同的鸟群有不同的“口味”,此举一方面是为候鸟提供食物来源,减少‘人鸟争食’情况的出现,保障农民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水体流动和鸟群活动传播草籽,向核心区提供种源,促进主湖面恢复生物多样性。“明年,我们计划再投放些软体动物和鱼苗。”宋昀微说。

水位调控对于湿地的恢复也格外重要。“水位太深,鸟类无法从捕获食物;水位太浅,湖底长期暴露在外又容易板结。”徐文彬告诉记者,黄湓闸是升金湖流入长江的唯一闸口,2017年以来,保护区管理处和水利部门联合,建立升金湖生态用水黄湓闸分时段水位调控机制,开展生态补水、水系贯通,综合考虑水生动植物生长、越冬候鸟生态用水、农业灌溉、防洪抗旱等需求,统筹协调水资源平衡。

湿地中越冬的候鸟(央广网发 池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根据安徽省去年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显示,在升金湖单日监测到越冬水鸟有41种69479只,整个越冬季水鸟数量已超过10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数量由300余只增长到1200多只,白鹤由仅在升金湖停歇,转变为有100余只在升金湖越冬。

“透过高倍望远镜看去,遮天蔽日的鸟群盘旋湖面,那叫一个壮观!”徐文彬说,再过些时日,升金湖将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期,他等待着,那“烟波浩渺,万鸟翔集”的景象。

编辑:徐秋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