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阜阳3月28日消息(记者赵家慧)三月进入尾声,安徽气温逐渐回暖。颍淮大地上,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小田变大田” 托管服务要跟上

在阜阳市颍州区,“小田变大田”的改革成效在今年的春耕田管中得以展现。

自从去年村里进行了“小田变大田”改革,马寨乡朱大庄村50多户村民的零散土地就变成了300多亩的大块田。种植大户沈世洲和村里的几个“老把式”受到村民们的信任,成了这300多亩小麦的“大管家”,沈世洲感到肩上的担子一下就重了起来。“村里第一时间帮我对接农技专家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什么时候施什么肥,什么时候打什么药,讲解得很清楚。”沈世洲说。

“小田变大田”是第一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也要跟上,让种粮户在作物生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能得到科学指导与服务。颍州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孙黎介绍道,区里成立了3个技术指导组,包保到每一个“小田变大田”示范点。“同时,我们对接全区20多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好田间管理。从今年的小麦长势来看,一类苗达到70%以上,苗情比去年有所提高。”

在今年年初阜阳市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阜阳市委书记孙正东要求深化“小田变大田”及“大托管”服务等改革,不断培植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新优势新动能。

2022年是安徽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第一年,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勇于尝鲜的颍上县杨湖镇种粮大户赵化套种了近1300亩。“颍上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约8000亩,总体实现‘玉米不减产(或少减产),多收一季豆’的预期目标。”颍上县农业农村局农业股股长张启明介绍,这种种植方式是根据大豆和玉米的生长特性,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实现作物协同共生,助农实现“一地双收”。

春耕田管时节,颍上县鲁口镇农民操作植保无人机在麦田里喷洒农药(央广网发 沈云鹏摄)

科技惠农 效率升了成本降了

在太和县,一望无际的麦田在春日里显得更加翠绿。

流转了47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范恒进正抢抓农时喷灌麦田、强化田间管理,期待再迎一个丰收年。他告诉记者,自家田里现在使用的喷灌机作业半径可达325米,转一圈可以浇灌500亩地。“而且效果很好,就像自然下雨一样。相比于以往柴油机灌溉,不仅效率大大提高,成本也下降了很多。”范恒进说。

为确保今年夏粮稳产高产、提质增效,针对今年冬小麦苗情特点和天气情况,太和县农业农村局印发了《2023年春季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明白纸》,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化服务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病虫草统防统治,积极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飞防无人机等先进大中型机械进行春管田间作业。

阜南县苗集镇种植大户邵庆郎也切实感受到了科技为春管提供的新“生产力”。2022年下半年,他流转的土地扩大了三倍,好在智能化、机械化的推广运用,让他家承包的2000亩小麦在短短三天内就可以完成田管作业。

“哪个地块小麦长势异常,就会在手机软件上显示出不同颜色,可以针对性地管理,判断是否缺肥缺水,或者病虫害。”邵庆郎一边给记者展示Map智农手机软件,一边介绍道,通过在手机上实时查询,他能及时操作无人机和植保机对小麦进行精准追肥、喷药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太和县的自走式旋转喷灌(央广网发 董浩摄)

建设高标准农田 发展多样性农业

走进阜阳市颍泉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只见土地平整、渠沟完善,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农田输配电一应俱全,小麦蓬勃生长,一派生机盎然。“这是我们2022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改造土地1.5万亩,2022年底就已经全部完工。”颍泉区农田建设股负责人介绍道。

农田“高标准”,稳粮“有底气”。据了解,颍泉区共有57.82万亩耕地,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治理耕地达54.46多万亩,粮食作物亩均增产100斤到200斤,亩均节水61立方米以上。2022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01万亩,全区粮食产量突破6亿斤以上。

农业高质量发展在阜阳的路径很多,每一种方式颍州区三星村党委书记杨坤山都在积极尝试。比如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走优质优价的路子,从种植业角度看,就是要发展专用品牌粮食,实现粮食产业的“优种、优收、优储、优运、优销”。

早从2018年开始,三星村开始尝试大面积种植酒用小麦,如今面积已达6500亩田,2022年总产值约为8.75万斤。“我们采取签订‘订单式’合同来种植弱筋酒用小麦。除去成本,每亩能增收700元。”杨坤山说,三星村的乡村振兴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环环相扣,稳扎稳打走下去的。与此同时,杨坤山继续尝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发展中分享更多收益。

三星村搭建了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大棚,进行农业新尝试(央广网发 赵家慧摄)

阜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振华告诉记者,作为农业农村部门,将坚决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推深做实“小田变大田”和农业精耕细作改革,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高标准农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同时,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编辑:徐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