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蚌埠11月27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实习记者吴梦凡)自2025年以来,五河县综治中心累计处理矛盾纠纷12840起,成功化解12735起,化解率达到99.18%。这一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五河县综治中心秉持“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矛盾化解最多跑一地”的宗旨,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的生动写照,也为平安五河建设写下了扎实注脚。

五河县综治中心(央广网发 吴梦凡摄)
机制创新,治理既“规范”又“高效”
五河县严格对标“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标准,全面推进“五个规范化”建设。在力量整合方面,创新采用“常驻+轮驻+随驻”模式,构建“7+7+12+N”多元聚合体系:7个行业调解组织常驻调解员10人,7个核心部门常驻业务骨干19人,12个职能部门选派人员轮流入驻,其他相关单位根据需要随时参与。同时,组建12人法学专家库并推行“点询制”,赋予群众自主选择权,有效提升调解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在流程管理上,依托“三单二函”机制,形成“受理—分流—调处—反馈—考评归档”全流程闭环。配套建立“九必督”负面清单和“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应办尽办、办实办好。行政复议机构整体入驻综治中心,实现调解与复议无缝衔接。今年以来,行政复议案件调解和解率达到26.32%,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
品牌引领,调解既“有特色”更“见实效”
五河县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本地文化深度融合,构建起“县级品牌引领、乡镇品牌支撑”的调解工作体系。县级层面打造“五来调”品牌,秉持“疏导结合”理念,追求“情和、理和、人和、法和、政和”的“五和”目标,形成“五水共治”式的系统化解格局。
各乡镇立足地域实际,培育出一批特色鲜明的调解品牌:小圩镇“和圩贵”调解室运用“一听、二学、三谈”工作法,融法、理、情于一体,2025年以来调解成功率达98.8%;沱湖乡“荷风调解”工作室依托水乡文化,吸纳退休干部、乡贤等组成调解团队,借助乡规民约与法律知识化解矛盾,成功率和群众满意度接近100%。在村级层面,“邻里话室”“议事亭”等微治理载体,推动矛盾在田间地头及时化解,实现全县90%以上纠纷在基层就地解决。
积分聚能,治理有“活力”更有“温度”
小圩镇下黄村将积分制与重教传统相结合,村民黄某方之子因考取博士学位获得村集体积分奖励。通过家风传承、积分管理和“邻里话室”调解平台,下黄村基层治理成效显著,今年共排查矛盾纠纷26起,成功调解25起,调解成功率达96.1%。近三年来,该村未发生因调解不到位引发的治安或刑事案件,也无村民赴县级以上部门上访,切实做到“家事不出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小圩镇下黄村积分超市(央广网发 吴梦凡摄)
小圩镇通过积分制激励村民上报纠纷、参与调解、履行协议,并开发微信小程序方便积分申报,同时保留纸质券照顾老年人需求。目前已有4500多户村民参与积分活动,兑换物品价值超11万元,实现群众参与治理“有价值、可衡量”。
从“五来调”到“和圩贵”,从积分赋能到文化引领,五河县综治中心以特色建设破解治理难题,以规范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五河经验”。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