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1月26日消息(记者 刘畅司晨)数据,正成为继物质和能源之后的“第三种战略资源”。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近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数智融合·AI赋能”多学科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2025)》重磅发布,为理解这一变革提供了“数据视角”。

记者获悉,该报告聚焦“数字经济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系统跟踪了大数据在工业制造、金融、能源、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最新态势,并对《“皖e云”平台赋能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智慧化提升》等典型案例展开深入分析。

研究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推动大数据从“量的积累”迈向了“质的提升”,让数据要素在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报告总结出三大发展态势: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数据要素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为数据流通与安全保障奠定制度基础;应用场景加速渗透,在算力网络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大模型应用等领域取得明显进展,覆盖政务与产业多领域;协同生态持续深化,科技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逐步融合,推动数据价值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然而,报告也指出,当前大数据应用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

例如,数据跨区域、跨部门流通仍存壁垒,流动效率有待提升;算力资源布局不均衡,制约大数据应用的普惠发展;数据收集、使用与流转中,安全防护与隐私保护问题仍面临压力。

面向“十五五”,《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2025)》提出多项建议:我国需进一步构建高质量数据体系,优化全国算力协同网络,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与标准体系,突破隐私计算与可信AI等关键技术,并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合作,全面提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质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人工智能已深度渗透工业制造、农业生产、管理、经济等诸多领域,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正迎来革命性突破,以大数据融合与认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正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潘峰表示,数据正成为继物质和能源之后的“第三种战略资源”,未来的竞争力将更多体现在对数据与算法的驾驭能力上。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秘书长张晓波强调,需加快跨越从“技术领先”到“产业引领”的鸿沟,构建激发“数智活力”的治理体系,重塑“AI赋能”下的科研与教育范式,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出一条坚实的“数智路径”

编辑:徐秋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