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宣城11月24日消息(记者赵家慧)一节竹子,能够变成什么?在皖南竹木根雕传承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靳朝晖的手下,它能变成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梅兰竹菊……皆是栩栩如生。
化枯根为根艺,化腐朽为神奇,55岁的靳朝晖说,虽然手工根雕费时费力,但一刀一笔一划都是电子雕刻取代不了的,只有一丝不苟、精雕细琢,根雕作品才能有情有性,才能经得起时光的考验。
从爱好到坚守,三十载为“根”痴狂
广德多竹,县域内竹林面积88万亩。皖南竹木根雕技艺发展于此地,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作为广德市独有的一种珍贵民间艺术,2014年,皖南竹木根雕技艺入选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靳朝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幼年时受父亲影响,养成竹刻爱好,到参军入伍,成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战士,从军时光磨炼了靳朝晖耐得住寂寞的心性、精进了他的艺术理论水平。退伍后,靳朝晖也曾自己开店,但生意牵扯了他大量的精力,为了追求艺术创作,靳朝晖做出了个令亲朋好友惊讶的决定:转让店面,一门心思扑在根雕艺术上。
自此,靳朝晖几乎整日与刻刀相守、与竹根为伴,成了别人眼中为“根”痴狂的人。从1990年至2011年,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他靠着一点一滴的自学、钻研竹木雕刻艺术,最终创作出了几百件根雕艺术品。“每天,他的身上都是竹木的碎屑。吃饭时候如果有了新的想法,连饭都不吃了,又钻回工作间里了。”家人说。
凭借着这股钻劲儿,靳朝晖的根雕作品在国家级、省级的展会中屡获佳绩。《神算》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恩》荣获十二届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犀牛望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薪火杯”最佳作品奖,《降龙》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穿山登甲》被中国木雕博物馆收藏……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省皖南竹木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宣城市首批拔尖人才等,享受安徽省政府技能人才特殊津贴。
创办博物馆,传统艺术要“活下去”
从个人成就到这项“小众”艺术的传承,靳朝晖在一笔一划间决定了一件事:创办皖南竹木根雕博物馆!只有更多人知道、了解、喜欢皖南竹木根雕,这项传统艺术才有机会传承下去。
建博物馆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多年来,靳朝晖跑遍各家单位,在他的积极努力下,2013年5月,广德首家皖南朝晖竹木雕刻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为更多人欣赏竹木根雕作品、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全新的“窗口”。
如今,踏入皖南朝晖竹木雕刻博物馆,清幽的木头香味扑面而来,造型精致的竹木根雕作品琳琅满目,俨然是一个由竹木构成的艺术世界。在这里,靳朝晖继续他的艺术追求,他常常在此创作,一坐就是一天。“根雕创作者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靳朝晖说,“每一个树根都是大自然的艺术品。雕刻之前,先要仔细端详、揣摩,根据木头的纹理、走势构思图案。根雕讲究的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保持树根最自然的状态才是好的作品。”
目前,博物馆里设有皖南本土特色竹木工艺美术品展示艺术馆、皖南竹木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竹木根雕刻大师工作室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功能室,成为集皖南竹木根雕历史文化、精粹作品展示和学习、交流、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