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临泉11月23日消息(记者 张琳琳)足尖舞动处,皮鼓如听话的陀螺不停旋转;额顶方寸间,21条板凳板如凤凰般凌空欲飞。11月22日,临泉县体育中心,第七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如期而至。
蹬鼓、顶碗、顶板凳、肩上芭蕾……来自安徽、山东、广州、四川等地的顶尖杂技团队同台竞技,带来了一场融合传统精髓与现代创意的视觉盛宴,让“杂技之乡”的浓厚艺术氛围再度升温。

杂技表演《地圈》,融入姜尚文化(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绝技亮相:险中见巧 传统与文化碰撞
本届艺术节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阜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临泉县人民政府承办,旨在展现安徽,尤其是临泉地区民间杂技艺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顶板凳》(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开幕式过后,多项高难度节目轮番上演,赚足观众眼球。安徽省杂技团一级演员金子鑫挑战的《顶板凳》堪称经典,21条板凳将近200斤的重量,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红凤凰在他额头稳稳立住,这融合平衡与力量的表演,让现场观众心一直揪着,“看的时候,我差点呼吸不到氧气了!”7岁的小观众刘智皓是一个杂技迷,看到板凳立在额头的惊险瞬间,小朋友直呼“太紧张了”。

《蹬鼓》(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山东省杂技团带来的《蹬鼓》表演同样精彩万分。相较于以往的蹬板凳、蹬桌子,鼓的重量和不稳定性大幅增加,稍有不慎就可能砸落。演员们凭借日复一日的练习,用数量保证质量,在默契配合中攻克难关,展现了“脚不如手灵活却同样精准”的扎实功底。

《肩上芭蕾 星光》(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带来的《肩上芭蕾 星光》让观众看到了杂技与芭蕾舞融合的艺术,“太美了,第一次看到杂技还可以这样演。”临泉观众刘女士说道。

《摇摆高拐劈砖》(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来自临泉当地杂技学校的崔业新表演的《摇摆高拐劈砖》又一次让上万名观众屏住了呼吸,5米高的道具上,他倒立、劈腿轮番表演,“我手心全是汗,这真功夫太让人佩服了。”观众于先生点赞道,“小伙子的表演完美演绎了临泉杂技‘新、奇、巧、险、美’的特点。”

上万名观众观看杂技表演(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游客张女士首次观看临泉杂技,全程被精彩表演吸引:“以前只听说临泉是杂技之乡,今天亲眼看到才知道名不虚传。尤其是杂技和各项艺术的结合,既接地气又高雅,完全打破了我对杂技的认知。”
薪火相传:前辈坚守 新秀茁壮成长
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当下,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坚守面临诸多挑战。参演艺术家们达成共识:“传承与创新必须兼顾,百姓看到的不能只是传统杂技,还要有符合现代审美的表达。”为此,团队们在表演编排、灯光舞美、服装造型等方面不断优化,让真功夫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

《杂技新秀》(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临泉深厚的杂技土壤为艺术传承提供了滋养。这里杂技氛围浓厚,涌现出韦寨镇韦小庄、鲖城镇耿庄、黄岭镇彭寨等一批杂技专业村。在这些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会露一手”。不少孩子两三岁就跟着父母学习绝技,杂技专业村随处可见展示小绝活的孩童。目前,临泉开设4所杂技学校,已经成为培育新秀的摇篮。15岁的崔业新已练习杂技10年,今年已经是他第三次走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的舞台,“每一次参加都有收获,期待能与艺术前辈们多交流多学习。”

《英雄丰碑》(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12岁开始练习杂技的金子鑫如今已40岁,也多次参加杂技艺术节,“临泉的老百姓很懂戏、懂我们的绝活,这里的人文环境和大家对杂技的热爱,让我们表演起来更有共鸣。”

《顶碗》(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来自山东省杂技团的张旭有着28年的杂技生涯,“杂技很苦,但苦就几年,练出来之后就有本领在身上,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就是最大的动力”。看着来自临泉的杂技新秀们在舞台上崭露头角,金子鑫和张旭都倍感欣慰:“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艺术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杂技后继有人!”
文旅融合:以艺为媒 赋能发展新篇
本届民间杂技艺术节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会,更是推动临泉文旅深度融合、激活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平台。艺术节将持续至11月25日,期间推出的系列特色活动,构建起“艺术+文化+旅游+文创”的多元发展生态。

临泉非遗、特色农产品展销(央广网记者 张琳琳 摄)
“全国杂技名家看安徽”活动邀请国内顶尖杂技艺术家深度探访临泉,在感受杂技之乡文化底蕴的同时,发掘当地优质旅游资源,为文旅融合注入专业视角;“姜尚旅游目的地?临泉文化旅游推介会”以杂技为桥,向外界全方位展示临泉的人文魅力与旅游潜力,助力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姜尚IP+杂技文创产品设计展示”活动则打破传统边界,让杂技元素与现代文创碰撞灵感,探索出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从台上的绝技绝活到台下的文旅联动,从艺术传承到产业创新,第七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正让临泉这颗“杂技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多元价值,既守护了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让杂技艺术成为照亮临泉文旅融合之路的璀璨光芒。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