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1月16日消息(记者 刘浩)十一月的合肥,巢湖波光潋滟,紫云山产业蓬勃。科创热潮与山水清韵交织成一幅独特的城市画卷。
由合肥市委网信办联合央广网安徽频道主办的“科创新潮 山水有约”中部六省媒体合肥行活动11月13日至14日在合肥举行。
来自央广网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频道和大河网、黄河新闻网等六省主流媒体记者代表先后参观探访了科大讯飞、本源量子、东超科技、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大科学装置等科技企业和安徽名人馆、巢湖“小洱海”、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

记者团一行在讯飞小镇采访(央广网发 刘玉才 摄)
神话与现实相映成趣
在讯飞小镇,机器不仅能听懂八方乡音,更将语言化作文字实时呈现。这不正是民间传说中“顺风耳”的现代映像?
本源量子实验室里那台名为“悟空”的计算机。工作人员解释道:“孙悟空七十二变,我们的量子芯片也有七十二个量子比特。”神话人物的神通广大,在这里化作计算能力的无限可能。
东超科技的展台上,影像悬浮空中,手指穿透光影仍能精准操控。这幕“无字天书”般的奇观,让湖北记者连连称奇:“古人想象的天书无字而藏乾坤,今天你们让图像脱离载体而显真章。”
车行至三十岗乡,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大科学装置巍然矗立。庭院中央,“夸父逐日”雕塑昂首向前,与园区内追逐“人造太阳”的科研梦想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大科学装置(央广网发 刘玉才 摄)
科研人员介绍,这套以“夸父”命名的装置,要解决的是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梦想——让核聚变如太阳般为人类带来清洁能源。
在崔岗艺术村,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里陈列着月壤3D打印系统。工作人员描述着“用月球的土建月球房”的愿景,让“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了更坚实的落脚点。
大河网记者谭敏说,来到合肥让其惊喜的是,科技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城市气息。在科大讯飞,机器不仅能听会说,甚至开始思考;在本源量子,我们摸到了下一代计算的脉搏;在东超科技,科幻走进了显示,人机交互的未来充满想象。从人造太阳的能源梦想到崔岗艺术村的科学与艺术的碰撞,合肥正在用行动给高质量发展的标准答案,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一趟不虚此行。

谭敏(右一)在体验合肥科技(央广网发 刘玉才 摄)
山水间奔涌创新潮
科技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更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肌理。
巢湖岸边的“小洱海”,去年来已涌现40余家茶社,游客在湖光山色中品味生活的同时,也带动旅游收入超2700万元。一位茶社主理人笑着说:“好生态引来了客人,好政策留住了我们。”
安徽名人馆里,记者们发现楚汉之争的另一条暗线——对决双方的智囊张良与范增都是安徽人。“这段历史巧合,似乎预示着这片土地早已埋下智慧博弈的种子。”一位记者说道。
紫云山文创园内,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催生着新质生产力。来自湖南的记者比较两地后感慨:“马栏山与紫云山,虽然相隔千里,但都在攀登文创产业的新高峰。”
央广网山西频道记者尹琳岑说,合肥到处散发着像春天一样的蓬勃朝气。在巢湖的“小洱海”边,让其看到了合肥的浪漫和烟火气,所到之处能感受到合肥充满活力动能澎湃的未来。

巢湖“小洱海”风光(央广网记者 刘浩 摄)

记者团一行探访安徽名人馆(央广网记者 刘浩 摄)
中部崛起正当时
两天的行程虽短,却让人看到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的广阔前景。从豫皖共话老子文化,到湘皖对谈文创发展,六省媒体记者在交流中形成共识: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正在为中部崛起注入强大动力。
离别的车上,一位记者翻看着拍摄的照片轻声总结:“这里的科技创新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带着温度的文化传承。就像巢湖的水,既倒映着历史星空,也荡漾着未来波澜。”
当夸父逐日的神话在实验室里延续,当嫦娥奔月的梦想在深空探测中实现,合肥这座科技名城,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证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想象力,是驱动创新最原始的动力。在这片热土上,“神话”照进现实,现实又在创造新的神话。
中部六省媒体合肥行报道:
《从“夸父”到“悟空”:以神话视角开启合肥科创之旅》
《中部六省媒体合肥行:共话“山水之约”》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