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亳州11月14日消息(记者徐秋韵)“这个案子,关键就在于那张写有姓名和联系方式的字条,它被遗落在出租屋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角落……”在安徽蒙城县公安局的一间办公室里,杨磊向我们讲述起他职业生涯中经历的惊心动魄。他语速平缓,即便是最复杂的案情,在他条分缕析、娓娓道来的叙述中,也变得脉络清晰,画面感十足。听他讲述,如同亲临现场,能感受到他侦查工作的缜密。

这位让犯罪无所遁形的讲述者,就是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公安百佳刑警”荣誉获得者、安徽蒙城县公安局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大队教导员——杨磊。

他二十余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倾情奉献,自2001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他怀揣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始终奋战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今年9月3日,他受邀走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阅兵观礼。1400余起案件的侦破,700余名犯罪嫌疑人的落网,3000余万元经济损失的挽回……这一串沉甸甸的数字,是他用青春与汗水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筑起的坚实防线。

刑警本色

2008年8月,安徽蒙城立仓镇一片玉米地旁,一辆废弃的出租车内散发着不祥的气息。当时在刑警大队工作的杨磊发现,前挡风玻璃上发现疑似弹孔的裂纹,车内散发着浓重的血腥味。“我们在车后座发现了大量血迹,还有自制的枪支和金属管。”更令心惊的是,在旁边的玉米地里,散落着大量填充了火药的自制爆炸物。

好奇的村民正从四面八方的小路围拢过来,情况危急。“必须立刻转移爆炸物!”杨磊回忆,当时条件有限,没有专业排爆设备,但爆炸物必须赶快处理。

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捏一把汗的决定:独自开一辆老式普桑车,将爆炸物运往安全地带。为了不伤及群众,他放弃宽敞大路,专挑偏僻小道。“不敢开快,也不敢下车买水。”八月酷热难挡,汗水像大雨浇透一样,顺着他的衣襟往下滴。当爆炸物被安全移交的那一刻,他松了一口气。事后,同事问他怕不怕,他笑着坦言:“不怕那是傻子!谁不怕?但怕也得干!”

这起案件最终真相大白:两名劫匪杀害司机,企图将车身喷漆改装为警车,伪装后去抢劫。主犯张某五年后落入法网。已是审讯专家的杨磊临危受命,不到一小时便攻破其心理防线,使这起沉寂多年的悬案彻底告破。

这份智慧,体现在杨磊对刑侦工作的深刻理解上。他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杨磊认为,审讯不仅是较量,更是教化。“即使科技能实现‘零口供定案’,我仍希望他们能真正认罪悔罪,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做足准备,了解嫌疑人的背景与性格,他谈明法律,指出路,消灭嫌疑人的侥幸心理。

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杨磊身手敏捷,如猎豹般迅猛出击,将罪犯制服。他总说:“我体格在这里,身材最魁梧,我是中坚力量,我不上谁上!”

问及从警初心,杨磊的回答朴实:“最初就是觉得警察除暴安良、伸张正义,很酷。”当他真正踏入警营,尤其是在刑侦战线扎根后,这份朴素的初心又逐渐升华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坚定信仰。

工作中的杨磊(央广网发 亳州市公安局供图)

淬火重生

一谈起工作,杨磊总是神采飞扬。谁也想不到,这个同事们眼中的“铁人”,会突然被病魔击倒。

2019年8月,杨磊持续头疼,却因专案工作繁忙,一拖再拖。“让我跟领导说头疼请假,我自己都嫌丑!”直到疼痛让他无法坐下,才被领导“命令”去检查。

在专家问诊时,杨磊突然陷入昏迷,当时就进行了抢救。他被诊断为“硬膜下血肿”,紧急进行了两次颅脑手术。7个多小时的手术,他的命保住了,但昏迷状态持续了半个多月。

恢复期,这个曾经魁梧的汉子,只能拖着双腿艰难挪动。“肢体行动有障碍,说话也变得不利索,这对我是很大的打击,我变得消沉。我怕自己变成一个‘没有用’的人。”

至暗时刻,一束微光照亮了他。一位他曾帮助过的群众发来信息:杨警官,看到报道上说一位警察生病了,不知道是您,您是好人,望平安。”

“那么短短一行字,我反复看了很多遍。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却有人这样记挂着。”杨磊心头涌起暖意。

队里同事也电话联系他:“杨哥,这个嫌疑人怎么就审不出来了?线索怎么就找不到了?”电话那头,是战友们一如既往的信赖。组织的需要、群众的认可、战友的信任,如同星火,重新点燃了他心中的信念。

“我不能放弃。”杨磊告诉自己。

在专业的指导下,他刻苦锻炼,从最初的站立不稳,到后来能缓慢行走,再到每天步行十公里,他坚持了下来。锻炼间隙,他还认真分析研究当前的工作,翻阅最新的法律法规和侦查案例,时刻准备着归队参战。

战士的家园永远在战场。2020年8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即将圆满收官之际,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当时形势最为严峻的工作任务。杨磊得知情况后,不顾身体尚未完全康复,毅然向领导请缨参战。从2020年到2023年,他的足迹遍布多个省市,共抓获各类涉诈犯罪嫌疑人300余名,有力打击了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杨磊(前一)与大队民警联合网格员在湿地公园巡查(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守望初心

“无论大案小案,一律不能小看”,杨磊始终这样要求自己和团队,他严格依法办案,用情用心处理每一起案件,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同时,也向群众和社会传递着司法温度。

2020年底发生的“韦某被诈骗案”中,虽然直接作案者很快被抓获,但杨磊没有就此止步。他在梳理案件细节时发现,该案涉及的诈骗APP技术含量较高,背后很可能存在专业的制作维护团队。“绝不能让幕后黑手逍遥法外!”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带领团队咬住细节线索一查到底。他们奔赴多个省份,辗转数万公里,排查海量数据,最终查明并抓获了研发维护涉诈APP的“技术员”。顺着这条线索继续深挖,他们又顺藤摸瓜抓获了整个团伙的“幕后金主”。经过数月的苦战,这个专业制作百余个诈骗APP、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电信诈骗的犯罪团伙被连根拔起。

在办理“10.16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和“雷某私屠滥宰案”等涉及生活习俗、手艺谋生的案件时,他坚持法理与情理并重。在判明涉案人员主观恶性、社会危害程度的基础上,主动关注其涉案原因、生活习俗、家庭状况和群众反响,既依法打击震慑警示,又通过温情执法进行引导教化,帮助涉案人员认识错误、改正行为,有效遏制了区域内此类案件的高发势头。

在领导眼中,杨磊是能啃硬骨头的骨干先锋;在同事心中,他是值得信赖的亲密战友;在妻子朱黎黎眼中,杨磊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忙碌的工作让杨磊常常成为家庭生活的缺席者,妻子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琐事,父母从不给他“添活干”,儿子常常因为他一句“等爸爸回家教你”而守到深夜在书桌上打盹。

“家人的爱与支持是我前行路上最温暖的阳光。”杨磊说,父母的理解、妻子的支持、儿子的乖巧,是他最宝贵的家庭财富,也是他能够专心投入工作的坚强后盾和不竭动力。他也努力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哪怕只是陪父母聊聊天、帮妻子做做家务、给儿子讲个故事,他都觉得无比珍贵。

从警二十余载,杨磊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履行着保护人民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他用长年累月的坚守诠释忠诚,用日复一日的实战践行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业绩。他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让金色盾牌在青春与奉献中熠熠生辉。

编辑:刘畅司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