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许多小镇的命名,与当地特产有关。安徽省砀山县的良梨镇,就是一座以梨为“名”,因梨而“鸣”的小镇。

因独特的气候、土壤,良梨镇种梨历史长达2500余年,是砀山酥梨的发源地和主产区,至今拥有数万株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梨树。一棵棵梨树下,一群群新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徐徐落地生根。

良梨镇在梨园举办节庆活动(央广网发 谢冰蕾 摄)

一颗酥梨 牵引归途

“90后”陈开森是梨树下长大的孩子。小时候,他常和小伙伴们搬几张桌子到树下写作业、玩耍,有时累了,在树下“倒头就睡”。

砀山的梨树种植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徐州府志》便写下“砀山产梨”的印记。而梨树在良梨大面积种植的故事,始于一段守护家园的往事。

“面缸一层沙,庄稼被打瞎;走路难睁眼,张嘴沙打牙。”陈开森回忆,从小他就听老人们讲,100多年前,流经砀山的黄河改道北徙,留下一条近50公里的废河道。经年累月,废弃河道里沉积的泥土,风化成沙,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后来,不堪风沙侵扰的砀山人拉开了防沙治沙的序幕,在黄河故道两岸栽树种草。在这场人与沙的较量中,砀山人找到了天然的盟友——酥梨树。

“梨树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同时,还有着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砀山县林业发展中心森林资源保护股负责人刘洋介绍,自此,一株株梨树苗渐渐在沙地中扎下根来。

如今,良梨镇黄河故道两旁梨树满园、果棚连片(央广网发 苗地 摄)

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不仅适宜梨树生长,也为黄桃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这使得黄桃与酥梨共同构成了良梨镇的核心种植体系。如今,良梨镇7.09万亩的耕地面积,全部被水果覆盖,昔日黄沙飞舞的黄河故道逐渐转变为绵延不断的“果海绿洲”。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当地人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听着大城市五彩缤纷的故事,年少的陈开森对小镇外的世界充满向往。蝉鸣鸟叫的夏天,陈开森常在树下祈愿,他的理想是去一座大城市生活。

孩子们在梨树下玩耍(央广网发 张明朗 摄)

2010年,陈开森前往合肥,找了一份满意的工作。热情开朗的他每次从家乡回来,都会跟同事们分享家乡特产——砀山酥梨。

“起初同事们都说这梨好吃,跟一般梨不一样,我只当是客套。”陈开森回忆。后来,同事们开始主动找陈开森带梨,数量越来越多。除了一丝被认可的骄傲,另一个念头在他心里升起:“家乡的梨如此受欢迎,为何不专心做门生意?”

陈开森很果敢,很快就辞去工作回到家乡,从家门口的十几亩小梨园着手售卖。渐渐地,家里的梨不够卖了,于是,他开始收购镇上其他果农的梨子。

小镇的梨逐渐成为陈开森的新事业,也孕育着良梨镇的新希望。

村民正在分拣整理刚采摘下的果梨(央广网发 蒋勇 摄)

与此同时,从种植、生产到销售,整个小镇的酥梨产业也在悄然升级。从2019年开始,当地政府帮助果农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打造“数字果园”。

“良梨的很多果园用上智能监测系统,可以用手机实时监测虫情、气象,还能线上联系专家获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砀山县酥梨研究院副院长王学良介绍。

近年来,良梨还大力发展酥梨的深加工产业,梨汁、梨膏、梨膏棒棒糖等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很受欢迎,还远销国外。随着“梨”名远扬,小镇上像陈开森这样返乡创业、就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陈开森将用古法熬制好的梨膏装入瓶中(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一年“两节” 三产共融

“2022年,我开始在网上直播卖梨,最开始也没几个人看。”陈开森说。

从那时起,陈开森开始摸索这一新销售方式,从直播场景的布置、画面的色彩、讲述的内容、展示的形式等着手,一遍遍调整、试错、“找答案”。

“一定要进果园里直播。直播画面里,头顶上要布置一株挂满漂亮果实的树枝,人前摆一张桌子,叠满酥梨,还要切开一部分‘怼着’镜头,这样有冲击力的画面最能留住观众……”关于直播,如今陈开森已经颇具心得,他的直播在线观众最高的一场达几十万。2024年“双11”当天,陈开森在电商平台上“一口气”卖了2.3万斤酥梨。

良梨镇党委书记唐琳成说,这几年,良梨持续推进“全民触网”,让销售渠道更加畅通。如今,良梨镇全镇酥梨年产达1.8亿公斤,产值4.38亿元。

树龄逾300年的“梨树王”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喂!开森,麻烦再送几箱梨过来,客人要买些带走。”给陈开森打电话的是当地民宿创业者董倩。

家乡集中连片的果园里几十万亩梨树吸引着董倩。“被称为“梨树王”的这棵老梨树距今已经300多年,见证了无数梨园的发展变迁。这样的景致很特别。”董倩说。

梨树王景区旁边,由老旧、闲置民房改造的民宿(央广网发 崔猛 摄)

董倩回忆,十几年前,外地游客来砀山参观梨园,可谓是“开车3小时,看树5分钟”。村里的路不好走,游客上午参观结束,往往下午才能吃上午饭。

“2017年,我回到家乡砀山创业,开设民宿。我们打造了13个院子,每个院子风格都不一样,从院子配植的树木品种,到室内陈设花了很多心思,建设用了近3年时间。”董倩介绍。2020年,董倩的民宿正式运营,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160多万

近年来,良梨镇以“梨树王”与其周边的砀山酥梨主产区为核心,沿文家河梨花观赏带,规划建设了“镇中镇”——酥梨小镇,建成梨树王景区、葛花滩景区、文家河风景廊道等文旅“打卡点”。

良梨每年举办“梨王争霸赛”,评委根据梨的综合品质选出“梨王”(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与此同时,良梨还开发了“梨花节”“采梨节”等与梨有关的文化旅游活动。活动期间,小镇会举办“古韵汉服采风”“非遗戏曲展演”“梨王争霸赛”等精彩节目,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体验别样的风土人情。

如今,良梨每年游客接待量超200万人次,直接带动4800余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生态休闲特色旅游已经成为引导农民回流、促进农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以梨为名,借梨为媒,因梨而鸣。唐琳成透露,当下,良梨正在为村庄生态可持续发展,文旅品质升级提质不断探索,更多令人期待的故事将在这片梨花飘香的古老土地上绽放新章。

【小镇简史】

良梨镇位于安徽省砀山县东部,人口约5万,耕地面积7.09万亩,全部被水果覆盖,是典型的水果专业镇。良梨镇种植酥梨历史悠久,是砀山酥梨的发源地和原产区,明万历年间,《徐州府志》就有“砀山产梨”的印记。目前,良梨镇留存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梨树有6万余株。

近年来,良梨坚持“生态立镇、文旅兴镇、特色强镇”,在酥梨种植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同时,依托梨树王景区等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良梨镇先后荣获“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镇”“安徽省数字乡村建设优秀乡镇”等称号。

俯瞰良梨镇(央广网发 冯钟 摄)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监制:汪婷婷

策划:周然 卜叶

采制:刘畅司晨

编辑:徐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