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池州11月8日消息(记者 张琳琳)时代向前,创新不止。

今年7月,安徽省季度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提出47个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问题。

这47个“创新之问”,不仅是关乎当下发展的现实之问,更是关乎长远战略布局的深远之思。

在长江南岸,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以下简称江南集中区)——这片肩负着“新兴产业”之名的试验田,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新答卷。从传统制造的转型升级,到商业航天的无中生有,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在这里悄然发生。

江南集中区(央广网发 江南集中区供图)

传统焕新 制造企业的“智造”跃迁

走进池州市安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安新材)研发中心,工作人员正对光伏镁合金边框样品进行强度测试,相较于传统材料,这款仍在研发阶段的产品重量更轻、性能更优,为光伏产业轻量化升级提供了新方案。

安安新材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张琳琳 摄)

“企业成立之初,我们就面临轻量化和高强度如何兼顾的行业难题,这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高端应用领域尤为突出。”安安新材业务部负责人刘瑞安坦言。为应对这一挑战,安安新材组建了拥有20余年行业经验的核心研发团队,更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在高强铝合金成分设计、熔铸洁净度控制、表面处理一致性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通过联合优化热处理工艺,其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尺寸稳定性提升30%以上;研发的高光洁氧化工艺已在医疗器械配件领域实现批量供货。这些成果也支撑安安新材建成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累计斩获186项专利技术。

这家从2015年销售额仅几千万元成长为如今年产值40多亿元的企业,离不开江南集中区全方位的创新支持:产业基金与技改补贴提供资金保障,标准化厂房缩短投产周期,更通过政府组织的产需对接会新增6亿元订单。如今,安安新材的产品已出口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与瑞典车企的订单也正在生产中,“我们已经布局欧洲市场,致力于成长为国际化新材料供应商。”刘瑞安介绍。

驰骋在创新赛道上的还有安徽广远智能电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远智能)。广远智能前身是一家专业从事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的传统型电力企业。2020年,公司主动谋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投入2000万元实施智能化改造,打造自动化生产车间。

智能搬运小车正在作业(央广网记者 张琳琳 摄)

走进广远智能的生产车间,可看到AVG智能搬运小车沿着地面二维码轨迹往来穿行,机械臂在无人操作的生产线上精准转运,电子大屏实时显示着整个厂区的生产状况。

“智能化改造提升了生产线效率。像是金属板材折弯作业这道工序,以前一条生产线需要四五十人操作,有了智能机械臂,仅4名工人即可管控,产品合格率从也从80%跃升至98%。”广远智能副总经理刘观赐介绍道。

创新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广远智能自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企业研发中心,每年提取营业收入的6%以上作为研发费用,从早期的大型变压器,到集成变压器、配电房、高压开关柜的配网自动化智能预制舱,再到如今研发小型化、智能化变压器,广远智能不断开发新产品。

目前,广远智能与西门子共建的生态工厂现已投产运营,企业的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已正式挂牌。其建设的广远智能电力运维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多家企业提供7×24小时在线监控与预警服务,推动广远智能从设备制造商向“制造+服务”提供商转型。

仰望星空 商业航天的“江南路径”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升级是“老树新花”,那么商业航天产业的布局则是“无中生有”。在江南集中区,一座商业航天产业新城正在拔地而起。

“智神星一号”液体可回收火箭预计2026年春节前首飞(央广网记者 张琳琳 摄)

作为链主企业,星河动力公司的“智神星一号”液体可回收火箭正进行最后冲刺,预计2026年春节前首飞。

“火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使各分系统测试成功,在进入总装后,仍需完成全箭级别的电气系统联合调试、分系统间接口匹配等一系列综合测试,确保数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万无一失。”星河动力公司动力制造部部长邢柏强表示。目前,“智神星一号”火箭已完成多项关键测试:核心CQ-50发动机累计试车超10000秒,单台试车时长突破2000秒,二子级动力系统按照飞行任务全剖面完成试车,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也于近期完成,每一步都离首飞目标更近一步。

江南集中区对商业航天产业的支持,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为助力星河动力实现从固体火箭到液体可回收火箭的转型,集中区盘活牛头山镇废旧矿山用地,建成专属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基地,已成功保障“苍穹”发动机研制、发动机与伺服系统匹配等关键试验。在产业配套方面,本地企业不仅提供试验用气体、装配返修等基础服务,更依托区域铝基新材料产业优势,为火箭轻量化结构件提供配套支持,推动关键制造工艺与材料的本地突破。

火箭的轰鸣,吸引了一批配套企业落地。星移联信的卫星通信载荷、、航天易龙的运载火箭智造超市、数字太空的星地一体智慧数字孪生平台……一条涵盖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的产业生态初具雏形。

“以箭带星、以星引荷、以荷布材”,在这里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真实的产业逻辑。江南集中区招商五局副局长、商业航天专班班长江曼介绍,目前集中区已编制了航天城产业和空间规划,谋划了27个商业航天重点项目,研学基地、科技中心、公共实训基地等项目已启动建设,正在申报空天信息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产业研究,谋划火箭共享制造产线,打造“火箭智造超市”,推动火箭结构件批量化、标准化生产。”

沃土育新 创新生态的强力支撑

产业图景的焕新,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有力支撑。

江南集中区以“政策赋能、平台支撑、生态构建”为核心,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发展体系,让新质生产力在沃土上拔节生长,清晰勾勒出“创新之问”的解答路径。

在政策支持上,江南集中区坚持“精准滴灌”,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企业推出个性化扶持措施。对新材料、高端装备企业,提供规上企业奖励、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技改补贴等政策,简化审批流程,确保资金快速到位;对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探索“链主+基金+基地”模式,已联合知名机构成立12亿元商业航天基金,正在组建20亿元星空探测产业引导基金,通过资本力量撬动创新要素集聚。同时,集中区还积极争取省市制定实施场景创新行动,全面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三类”场景,谋划推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试点,为企业创新提供广阔舞台。

轻合金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服务(央广网记者 张琳琳 摄)

在平台建设上,江南集中区不仅建成牛头山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基地、商业航天科技中心等产业平台,还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的江南轻合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已成为重要的产业创新助推器。据副院长朱良才介绍,研究院组建了一支由30名教授、副教授为成员的技术团队,轮值坐班,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服务。已与园区10余户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其中,与安坤新材联合研发高精度复合铜铝板带材、参与星河动力可重用发动机研发、与万峰铝业联合攻关高强度铝合金等,开发一批新产品。技术团队研发的纵梁铝合金压铸件浇注排溢系统设计、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微量喷涂温度调控等一批科研成果用于企业技术革新。初步估算,研究院研发的新产品新工艺累计新增产值3亿元以上。还为园区申报省级专项资金1500万元实施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项目,显著提升园区铝基企业数字化水平。截至目前,集中区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3户、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8户、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27个,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保障。

在生态构建方面,江南集中区以产业链为核心,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针对铝基新材料产业,研发上线行业大脑,将46家镁铝及关联企业生产经营数据实时接入分析,推动27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今年1-9月产值达70亿元;针对电子信息产业,以芯芯半导体为龙头吸引13家显示企业“链式”集聚,形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宇航级芯片+应用产品”的产业布局;针对商业航天产业,编制重点企业项目库,已累计签约落户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174.2亿元,推动产业集群化、协同化发展。

从龙头企业的奋力突破,到配套企业的链式集聚,再到创新平台的强力支撑,江南集中区正以清晰的产业脉络与精准的政策护航,将创新的蓝图转化为扎实的答卷。发展的道路永无止境,在这片热土上,新的答案,正在诞生。

编辑:徐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