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宣城10月30日消息(记者赵家慧)捞一张宣纸大约7秒,而在宣纸制作的108道工序中,这无疑是最重要的7秒。

自1986年2月进入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捞纸工开始,周东红已经在水槽边工作了近40年,这样的捞纸动作重复了近两千万次,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创造了年均完成生产任务150%的记录,并始终保持100%的正品率。

40年坚守,成就100%正品率

“一帘水深、二帘水浅”,随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一张宣纸渐渐有了雏形。下水深浅、纸浆浓度、手上力度、配合程度……都是影响一张宣纸好与坏、厚与薄、成与败的关键。由于至今难以被机器替代,全凭师傅手上经验,故而捞纸的技术要求最高,容不得一丝差错。

1985年拜师学艺时,怎么就选中了捞纸这道工序?周东红说:“学徒的时候正好是夏天,晒纸车间温度高达四五十度,进去直冒汗。然后到了捞纸车间,看一眼觉得挺简单,加上又凉快,便索性选了捞纸。”而这“无心插柳”的选择,便是成就一个大国工匠的第一步。

作为捞纸界的“天花板”,周东红能捞出最薄四尺规格宣纸(2.8斤“一刀”,即一百张),也能捞出最厚的四尺规格宣纸(11.4斤“一刀”),还擅长制作难度颇高的“扎花”宣纸。在捞纸速度上,他和搭档配合默契,平均不到20秒就能捞出一张湿润宣纸,一天最多能捞1800张纸左右。

从1988年起,周东红连续15次当选全厂先进生产者,成为远近闻名的捞纸大师,也有越来越多的宣纸公司找到他,想请他去做管理,并许下了丰厚薪酬。看着身边的师傅们越来越老、入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周东红有过迟疑、有过动心,但最终他选择了留下。“我扎扎实实地做下去,说不定能把这门技艺做得更好呢。”

2015年,周东红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并入选全国首批“大国工匠”;2016年,周东红当选“全国十大最美职工”“心动安徽·最美人物”;2017年2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被认定为特级技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传承创新,不减热情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的宣纸近些年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周东红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也有了新的身份、新的任务,他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新产品试制、新技术研发。

2010年,周东红建议用塑料替代芒杆制造捞纸帘床,避免了传统芒杆容易发霉、折断等缺点,大幅提高帘床使用寿命,为企业节省了开支。次年,他又提出机械划槽代替人工、不锈钢代替木头制作纸药桶等建议,均被采纳,为宣纸生产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此后,周东红参与了“香港回归纪念宣”“建国五十周年纪念宣”“建军八十周年纪念宣”等几十种新产品试制,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宣纸邮票试制,填补我国宣纸印制邮票技术领域空白。

除了创新产品和技术,周东红还想带出更多徒弟。

由于带徒期间,师傅个人成品率大幅下降,每天至少浪费100-200张成品纸,因此不少捞纸师傅不愿带徒。周东红主动找到车间领导,担负起带徒弟的责任。他说:“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智慧文化结晶,带徒弟,必须算我一份!”在他的传授下,已经有近20名徒弟成长起来,一个个成为捞纸车间的顶梁柱。

2023年9月,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天津举办,“宣纸捞纸”荣获“最受欢迎的十大绝技”之一,周东红师傅在现场展示了他的捞纸手艺。

“我始终是一个工人。”尽管收获了诸多荣誉,尽管年过半百不再年轻,但周东红只要系上围裙、站在水槽边上,就依旧身手敏捷、全力投入。用心完成工作任务、带好每一个徒弟,这就是周东红对宣纸技艺保护与发展始终热烈的爱。

编辑:刘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