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桐城10月14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实习记者吴梦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句流传三百年的佳话,如今在安徽桐城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曾经化解邻里围墙之争的六尺巷,其蕴含的“谦和礼让”智慧,正从历史深处走来,演化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六尺巷工作法”,成为当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金名片”。
古韵新声:从历史典故到文化实践
走进六尺巷,“懿德流芳”的牌坊静静矗立。这条百米小巷,早已超越了其物理空间,成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文化符号。为了让静止的历史“活”起来,桐城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
桐城六尺巷(央广网发 安庆市宣传部供图)
在六尺巷社区,传统的说教式宣传被生动的文化实践所取代。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耕介绍,他们成立了“六尺巷剧社”,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自编自导,将典故以说唱、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同时,社区党群服务站升级为“德邻社”,开设的“六尺巷小课堂”将书法、非遗体验等课程送到居民身边,使传统文化浸润日常。
这些努力汇聚成更广泛的文明气象。数据显示,由12.76万名注册志愿者组成的532支服务队活跃在桐城,“六尺巷故事”志愿讲解项目更获评全国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一年超千场的“黄梅戏下乡”“非遗体验”等活动,让谦和礼让从书本典故,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行动自觉。
治理密码:“工作法”巧解千家结
“六尺巷”精神的生命力,更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效能上。在毗邻六尺巷的西苑社区,这套方法论找到了实践的沃土。
作为一个建成数十年的老旧小区,西苑社区面临诸多治理难题。社区创新打造了“红色港湾”睦邻点,并在此深化以“微网格、微联盟、微服务、微信用”为核心的“四微工作法”。
西苑社区红色阅读空间(央广网发 吴梦凡摄)
“微网格”将治理神经末梢延伸至每个楼栋,形成“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单元长”的精细化架构;“微联盟”则整合区域党建资源,特色“彩虹之家”通过颜色管理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与党员服务;“微服务”致力于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并通过“4815工作法”实现快速响应;而“微信用”体系则巧妙地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表现转化为信用积分,并可兑换实际权益,激发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热情。
这套源于历史智慧的“六尺巷工作法”已在全市推广。据悉,桐城已设立300余处“六尺巷调解室”,今年以来成功调解纠纷1244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83%,全市矛盾纠纷数量同比显著下降。
文旅融合:老传统催生新产业
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的相得益彰,也为桐城带来了发展的新动能。“六尺巷”文化IP的活力持续迸发。《讲给青少年的六尺巷故事》的发行,让礼让家风成为青少年可感可学的成长养分;《六尺巷故事》动画片的启动制作及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则预示着这一IP将以更鲜活的形态走向未来。
以六尺巷为核心,“一核一带两片四线”的全域旅游格局正在形成,有效串联起文庙、龙眠河等历史资源。文化的赋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今年1至9月,六尺巷景区接待游客约178万人次,带动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57万人次,同比增长超四分之一;旅游综合收入达43亿元,增幅近28%,文化旅游业已稳步成长为支柱产业。
从一段谦让佳话,到一种治理智慧,再到一股发展动力,桐城六尺巷的“一让”风骨,历经岁月洗礼,正书写着“古为今用”的生动篇章。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