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合肥绕城高速还笼罩在夜色中,李长菊和她的那辆蓝色卡车,已经准时出现在货场。在男性占比高达95%的货运行业,她紧握方向盘,已经驰骋了21年。“别人觉得方向盘重,我却握出了感情。”她戴着手套,摩挲着那个斑驳的方向盘,脸上洋溢着热爱与坚定。
李长菊在工作中(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 摄)
翻开李长菊的荣誉簿,既有“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也有合肥市“最美司机”,但最让她自豪的,是“卡友地带”后台那叠厚厚的数字——928封来自天南地北的感谢信。
一次跑长途的经历,让她深刻理解了这份职业背后的联结。那是在凌晨三点的泰州高速公路,李长菊的卡车抛锚了,孤立无援。她试着在“卡友地带”APP上发出了求助信息。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温暖很快打破了冬夜的绝望——一位素未谋面的卡友,驱车40公里为她带来了修理工,甚至还端来一个保温饭盒,里面的热汤依旧冒着腾腾白气。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方向盘连起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人心。”从那时起,传递这份互助精神的想法,在她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作为卡友地带合肥分部宣传员,李长菊的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路过合肥的兄弟姐妹们,有难处尽管喊我!”她语气爽朗,“咱卡车人,不就图路上有个照应?”
据平台数据显示,李长菊积极参与寻找走失儿童和卡友关爱活动,是“大事件”中的高频帮助者。一次在高速上,她老远瞧见一辆运鸡蛋的货车冒烟。“当时啥也顾不上,狂按喇叭、打119,抄起灭火器就往上冲。”她的果敢为卡友挽回了大量损失。
928次感谢,记录着这些仗义相助。在卡友圈里,“有困难找李姐”成了一句流行语,李长菊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移动110”。
“能帮一个是一个,只要别人需要,我的付出就有意义。”李长菊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她坚持多年的初心。
在她的感染下,合肥地区的卡友互助从零星的火点,渐成燎原之势。从最初一个人的热心肠,到如今带动一群人的迅速响应;从单一的车辆救援,扩展到寻人、救灾等多元援助。李长菊和卡友们用行动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国的移动互助网,让孤独的货运路升起了温暖的曙光。
在她的驾驶室里,两张卡片静静地陈列着:一张是泛黄的2004年首趟运单,另一张是崭新的“网络货运平台驾驶员认证”。这两张卡片,不仅见证了她从青涩新手到“十佳”司机的成长,更见证了中国货运行业从孤立前行到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演进。
李长菊说:“我希望未来不只是928封感谢信,而是928种温暖的延续。”
监制:汪婷婷
统筹:周然
记者/视频 :鲍玉婵 吴梦凡(实习)
联合出品:央广网安徽频道 安徽省总工会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