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0月7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刘畅司晨)金秋的合肥,一场新能源汽车盛会汇聚全球目光。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虽已落幕,但其超过52万人次观展、现场售车超2万台、销售额突破36亿元的数据,生动诠释了何为产业“磁场效应”。这场盛会不仅是产品的展销平台,更是观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绝佳窗口。
产业生态:从“一辆车”到“一座城”
步入展馆,人潮涌动的背后,是合肥日益完备的产业生态在释放吸引力。从本土培育的江淮、蔚来、比亚迪,到国际巨头大众、特斯拉,90多个品牌同台竞技。iCAR的个性化定制、江淮DEFINE平台的智能车型、蔚来的换电体系,共同勾勒出一幅多元化的产业图景。
这幅图景的根基,深植于合肥的战略布局。据合肥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合肥已集聚6家整车制造企业和近60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形成了覆盖全链条、全车型的产业格局。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7.6万辆,在地产量位居全国城市首位,今年1-8月产量已实现79.02万辆。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制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如同强磁场,持续吸引优质资源汇聚。
创新驱动:从“单打独斗”到“百花齐放”
产品的百花齐放,源于技术创新的深厚支撑。在合肥,创新不是单个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一个体系化的协同工程。
企业是创新的前锋。江淮DEFINE平台以四大技术基座展现未来视野;蔚来遍布全国的换电网络,以三分钟换电的速度重塑用户体验。这些面向市场的技术方案,展现了合肥车企清晰的技术路线。
背后支撑它们的,是合肥构建的强大创新网络。与高校院所共建的6家新型研发机构、7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构成了基础研发力量。在半固态电池、智能座舱芯片等前沿领域,国轩高科、芯擎科技等企业的成果已具备全球竞争力,成功打破国外垄断。
系统支撑:从“产业助力”到“全域协同”
创新种子的萌芽与成长,离不开系统性的支撑体系。在合肥,一套“政产学研用金”紧密联动的创新机制,正为产业注入不竭动能。
资本活水精准滴灌。全市组建的16只、总规模超600亿元的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形成了支持创新的资本集群。这些基金不仅“扶上马”,还通过“以投带引”的方式,为城市导入更多高质量项目。
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全市累计建成充电基础设施29.65万台,车桩比优化至1.6:1,领先全国。同时,合肥正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并在合肥港、派河港完善出口配套服务,为产业的下一步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汽车文化:从“产业盛会”到“城市名片”
本次大会最引人入胜的,是其成功超越了传统工业展会的范畴,演绎了一场科技与生活融合的城市文化新叙事。
“城市后备箱嘉年华”里,汽车变身移动的创意商铺,开启了全新的社交与消费场景;“美食+老字号嘉年华”则让汽车科技与市井烟火相得益彰。这种跨界融合,让新能源汽车从冰冷的工业品,转变为一种充满温度的生活方式。
通过“1+1+N”的大会模式,这场产业盛事的影响力从主会场辐射到全城多个分会场,通过汽车露营、自驾游、下乡等系列活动,将新能源生活的理念深度植入城市肌理。
从扎实的产业根基,到活跃的技术创新,再到有力的系统支撑和包容的城市文化,合肥正以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向世界展示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大“磁场”如何形成。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