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8月28日消息 (记者周然)用镜头捕捉身边好事,以光影传递文明力量。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城市文明风尚,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展现城市发展成果与精神风貌,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联合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现面向广大市民、摄影爱好者,发起“我爱我家,我爱合肥,礼让文明——光影里的身边好事”摄影及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
征集活动自7月2日开始以来,广大市民和摄影爱好者积极参与,初步统计,目前征集到的摄影作品已经超过500幅。
彭霞是一位肢体残疾人,身高只有1.1米,但生活中的她乐观向上、乐善好施,因走街串巷卖气球被亲切地称为“气球姐姐”。她是多家公益组织的核心骨干成员,积极参与便民服务、爱心义卖、爱心演出等各种公益活动,多年来坚持资助困难学生30多名。 (央广网发 曾菁 摄)
合肥好人艾东自2013年来热心志愿服务于抗洪抢险、疫情防控、扶困助残、敬老助老、文明创建、社区便民服务 、爱心护考的活动。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达8000小时,带领团队开展公益活动300场。(央广网发 隋滨滨 摄)
洪云子出生于湖北长阳土家山寨,是一位献血达人和公益达人。20年来,她坚持无偿献血,累计献血26000毫升;她还成立“合肥志愿者之家”,带动志愿者们助学助困、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用爱心温暖他人。(央广网发 戴云 摄)
自1997年从事社区卫生工作以来,杨华一直坚持“对待病人要有爱心、对待病人的病情要有同情心、让病人有战胜病魔的信心、让病人看病舒心、让病人走出社区更加开心”的信念。杨华所在的亳州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居民8万多人,与杨华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占到了中心签约数的三分之一,超过了3000人。(央广网发 戴云 摄)
安徽好人孔强利用业余时间,热爱公益事业,累计为农民工、残障儿童募捐各类物资280万余元。累计个人献血10100ml,相当于健康人总血量的2.5倍;他是“公益带头人”,带领协会志愿者开展公益活动360余场次,帮扶约2万余人次。(央广网发 田昱 摄)
从一次冰河救人开始,牙科医生宋国强已连续26年帮助他人和从事公益事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公益达人”。他先后组织参与打击违法犯罪活动50多场,亲手抓获“扒手”23名。他组织募捐活动约40场,参与募集善款60万元;个人捐款40多万,为贫困居民和弱势群体减免医疗费100多万,志愿服务时长近3万小时。(央广网发 田琼 摄)
刘学义坚守掏粪岗位已有13年,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跟脏臭的粪水打交道,保障公厕顺利运转,让人民群众更加便利,也让市容市貌重焕新颜。如今,他已从“小刘”成长成了掏粪班班长“老刘”。2014年,他加入了前辈吴保文组建的“爱心通畅小组”,免费为辖区孤寡老人、困难群体疏通下水道,现如今,他也从前辈手中接过了志愿服务的接力棒,继续传承爱心通畅的传统,为需要的人带去温暖。(央广网发 孙兆辉 摄)
无论在哪里工作,他始终坚持为“希望工程”捐款,从未间断对贫困学生的爱心资助。2008年11月,因身体不适,单务民被确诊为左肾癌晚期。在医院,他做了左肾切除手术,并进行化疗。一边治疗一边休息的单务民,联络一些有爱心的朋友,创建了合肥市第一个民间公益QQ群“合肥爱心驿站”。他还从积蓄中挤出1万多元,资助肥西县苏小小学近百名农村孩子完成学业。(央广网发 骆先洋 摄)
从警三十三年,葛杨多次参与营救行动,成功救下30余名轻生者,被媒体称为谈判专家;工作之余,设立了“葛姐阳光工作室”开展志愿活动,处理心理援助个案300余起,帮助200余名休学、抑郁的孩子重返校园。并长期担任“陕西省心理援助热线做志愿者。(央广网发 谢冰蕾摄)
本次活动采用线上平台投稿,扫描二维码进入投稿平台,上传作品即可。网络投稿请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拍摄地点+拍摄时间+联系电话,并附作品简介(100字以内)。
作品征集活动9月10日截止,作品经过网上投票、组委会评审后,还将举办“光影里的身边好事”优秀摄影作品展。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