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芜湖8月15日消息(记者徐鹏)2024年夏末,安徽省无为市人民法院5楼最东头拐角处办公室的灯光永远“熄灭”了。田明龙法官的办公桌上,一本翻得卷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旁,整齐码放着一摞摞厚重的卷宗。这位1965年出生的法官,用35年的司法生涯,在皖江大地写下了一部关于忠诚与坚守的长卷。
法槌起落间的担当
田明龙法官(央广网发 无为市人民法院供图)
1989年,从安徽大学法律系毕业的田明龙,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无为法院。基层法庭的条件简陋,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田间地头,车筐里装着案卷和干粮,常常在农家屋檐下就着自然光阅卷。“那时候他总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曾与他共事的老法官回忆,“有次处理一起邻里纠纷,他连续多天往当事人家里跑,没日没夜地做工作,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
2016年,受院党组重托,田明龙由工作十年的研究室主任调任刑事审判庭庭长。自那之后,田明龙更是把办公室当成了家,带领全庭人员严守公正司法底线,坚决惩处破坏社会稳定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以一件件公平公正的司法裁判,彰显严惩犯罪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
2018年办理曾某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时,面对近百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受害人,田明龙带领庭内干警逐个联系核实。不少群众起初以为是诈骗电话,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沟通,最终将案款一笔一笔如数退还;为了让受害人尽快拿到退款,他放弃周末休息,带着同事们加班加点核对信息。
当151.4万元案款陆续到账,福建、黑龙江、江西等地的受害人专程送来锦旗,他却一个劲地推辞:“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很多案件他都始终坚持带头办案,亲自逐页审核上百册卷宗。有时候庭审从白天持续到深夜,当法槌落下时,他扶着审判席才勉强站稳。”他的同事周俊生告诉记者。
病榻上的坚守与不舍
2019年10月,体检报告上的肿瘤指标像一记重锤砸在田明龙心上——肿瘤四项指标接近临界值,医生强烈建议立即复查。但彼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正酣,翟某某等14人涉黑案刚进入审理阶段,卷宗堆起来有半人高。“等把这案子结了再说。”他把报告锁进抽屉,转身投入工作。
田明龙法官生前的办公室(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庭审连续开了五天,每天结束时都已是深夜,同事发现他时常下意识地按揉腰部,脸色苍白得像纸。
2020年11月,案件宣判的第二天,田明龙才在家人的催促下赶往上海就医,胰腺癌晚期的诊断书让所有人措手不及。手术结束后,医生把切下的肿瘤组织交给家属时叹息:“拖得太久了。”但躺在病床上的田明龙,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案件的事。
化疗期间,他手臂上布满针眼,却每天关心庭里的情况,同事王烈霞记得,“他会通过电话等方式交代、嘱托工作,脑子可能还在思索案件。”同事们去他家探望,发现他家的客厅里没有像样的家具,书架上摆满了法律书籍,最显眼的是一本《刑法学》,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现在办案任务这么重,我却帮不上忙。”他拉着同事的手反复道歉,全然忘了自己还是个病人。
岁月里的家风传承
“他就是个‘工作狂’。”田明龙的爱人李晓莉在法院“家庭助廉”座谈会上笑着说,却难掩眼里的骄傲。1991年结婚后,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家里的大小事务全靠她操持,“他从不是不关心我们,而是实在太忙了。”
无为市人民法院(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但这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却用行动教会家人什么是责任。女儿田茜茜记得,在家时,父亲时常把餐桌当办公桌,有时对着电脑工作一干就是十来个小时,腰都直不起来。“他说法律是刚性的,但人心要暖。”
田茜茜如今在芜湖从事人事行政工作,处理事务时总不自觉地像父亲那样严谨,“他教我的不是具体法条,而是面对问题时的理性与担当。”
2024年8月,田明龙走了,留下444件审结的刑事案件、20余封感谢信和无数群众的思念。在他曾主审的翟某涉黑案受害人看来,“田法官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光”;在同事眼中,他是“永远把案件放在第一位的庭长”;而在女儿心里,父亲“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
秋风吹过无为市人民法院的审判楼,田明龙的法袍静静挂在衣柜里,仿佛还在等待主人穿上它,再敲响一次正义的法槌。
他用35年的坚守证明:所谓英模,不过是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把人民的期盼扛在肩头,用生命践行 “公正、廉洁、为民” 的誓言。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