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7月24日消息(记者赵家慧 实习记者李甜甜)2023年,52岁的陈彧作出一个决定:去安徽!作为一个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医学博士,陈彧自工作以来也是一直在北京。“和安徽的缘分,始于十几年前的一项先心病爱心工程。”陈彧告诉记者,当获悉安徽每年有两万多心脏病患者,2/3都选择了去外省就医,在经济和精力上都承担了额外的负担时,自己作出决定,“让更多老百姓能就近看大病,看好病,我觉得安徽是值得我发挥专业特长,去深度耕耘的。”
从2011年开始,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安徽省二院”)陆续选派医生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培训。“对安徽省二院的技术支持比较早,合作也比较久,彼此之间也比较熟悉。”近年来,安徽省二院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36人,当时正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担任副主任、心脏外科主任的陈彧就是其中之一。
填补技术空白,达到安徽先进水平
2023年10月,陈彧来到安徽省二院任职。有了学科带头人,安徽省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也正式成立。当月,科室便在陈彧的带领下,完成了首例不停跳微创冠脉搭桥手术。
来自长丰的冠心病患者陶先生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检查后发现前降支近段分叉部位95%的狭窄,属于高危病变。考虑到支架安放的远期效果不佳,陶先生随即接受心脏搭桥手术。
心脏搭桥术是冠心病药物治疗、支架介入治疗之外的常用办法。传统心脏搭桥术需要在体外循环辅助、打开胸腔、心脏停跳等条件下进行,且术中风险较多、术后恢复时间长。为克服其不足,手术难度也更大的“不停跳搭桥技术”逐渐兴起,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有合并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要求迅速恢复社会工作的患者。
陈彧团队在患者肋间实施6cm小切口,最大程度地降低手术创伤。该手术历时仅2小时左右,术后1小时患者心肺功能就已恢复良好,可撤除呼吸机并拔除气管插管,这是传统冠脉搭桥手术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从无到有,在陈彧看来,科室的发展和团队信心的提升密不可分,而团队高昂的精神则要建立在一台台手术的成功、一个个病患的痊愈之上。入院以来,陈彧创建省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10余项技术填补医院空白,达到安徽先进水平。
优质资源下沉,实现家门口看病
在安徽,陈彧面临着与在北京时不一样的工作节奏。由于北上广仍是患者的第一选择,安徽省内手术数量的降低是必然的。陈彧选择把更多精力放在学术传播与技术培训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通过学术交流帮扶7省市10余家医院,促进安徽心脏手术的技术普及与提高;先后深入30余家安徽地县市级以下基层卫生机构,帮助安徽2家县级医院心脏外科手术填补空白,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为皖北乃至周边地区的患者提供了与省会城市同质化的高水平医疗服务。
2024年8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帮扶灵璧县人民医院接连为两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在当地尚属首次。
两例患者系父子关系,父亲在劳作中摔倒晕厥,意外发现自己隐藏了40多年的心脏病。送医检查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约35mm,边缘紧靠下腔静脉,无法进行手术封堵,并因家庭情况无法外出就医。
得知患者情况后,陈彧亲自带队前往灵璧医院,并最终决定在该院为患者进行手术。手术历经一个多小时,心脏缺损修补完毕。在了解情况时,陈彧敏锐地发现患者12岁的儿子看上去十分瘦弱,听诊后发现孩子心脏有收缩期杂音,经心脏彩超检查确诊。择日,陈彧再次带队前往该院为患儿进行手术。两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指标及生命体征稳定。
“虽然只是整个链条当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是希望我在安徽能够通过做手术把省内县市各级的医院情况了解清楚。起码让我知道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在整个治疗链条上,还有多少的工作需要再努力去做。”陈彧说。
花费3-5年时间“蓄力”,在10年内建立一个稳定规模的学科,提高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从医疗到护理的综合水平,是陈彧的目标规划。在他看来,这是个“急不得”的过程。“一个外科医生使劲做手术,终归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他能建立一个体系,培训出很多外科医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北京医生在安徽就职就算下沉了,重要的是把这个技术留在这里,再深入下去、渗透下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