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黄山7月3日消息(记者周然 见习记者 刘浩)家住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郭村的林来继老人,今年99岁。他14岁入伍投身抗日战争,从安徽黄山出发,转战浙江、山东等抗日前线。他先后担任辎重兵、警卫兵、司号兵、机枪手、迫击炮炮手,身上留下四处伤痕:断过两根肋骨、一处臂骨,还有一处子弹贯穿伤。他还亲历了日军投降的重要历史时刻。
99岁抗战老兵林来继(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浩 摄)
近日,央广网记者走进林来继家中,聆听他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班长,我的脑瓜子被炸掉了!”
1940年,年仅14岁的林来继从黄山东进,在浙江临安入伍。因为年纪小,他被分配到辎重队押送军械。
林来继个子矮小,领不到合身的军装,只能穿着老兵的宽大军帽和军服。上衣像裙子一样长,帽子也晃晃荡荡戴不稳。
他回忆,当时负责运送300发子弹,没有车马,班长便从附近砍来毛竹做成扁担让他肩挑。队伍行进数天后,在浙江遭遇侵华日军袭击,他们就地挖掘战壕迎战。
林来继在战壕里给班长递送子弹,班长则架起机关枪向日军扫射。
“轰得一声!”林来继说,日军投来炮弹,战壕里顿时硝烟弥漫,泥土四溅,震得他脑子嗡嗡作响。一块飞溅的泥块把他的帽子崩飞了。
“班长,我的脑瓜子炸掉了!炸掉了!”初次上战场的林来继被吓坏了,失声喊道。
“班长呵斥道:‘脑瓜子炸掉了,你还能说话呀!’”林来继睁眼一看,原来只是帽子掉了。
经此一役,林来继慢慢成长为一名无畏的战士。
“驳壳枪要歪着打”
经历了一年战火洗礼,林来继变得成熟许多。之后,他担任了一位参谋长的警卫兵。
林来继说,警卫兵需要头脑机敏、枪法精准,只配备驳壳枪,无需携带长枪。
他向记者演示了当时使用驳壳枪的情景:手指必须非常灵活,否则扣动扳机一梭子弹就会全打出去。“开枪时,枪身要歪着,滚烫的弹壳会猛地弹出,枪身也后座发热,容易磕伤或烫伤脸颊。装上枪托后,才能端平瞄准射击。”
后来因部队整编,林来继在担任警卫兵一段时间后,又被调任到司号兵队伍。
当司号兵,脸颊遭子弹贯穿
林来继年轻,学东西快,很快在司号兵队伍中掌握了冲锋号、起床号、休息号等号令旋律。采访当日,他还向记者完整哼唱了冲锋号。
他告诉记者,吹冲锋号时必须立正,尤其在冲锋陷阵之际,一定要站在高处吹响,以鼓舞士气。
林来继清晰地记得在浙江金华城外的一场战斗。日军攻势凶猛,连长命令他吹号带领队伍冲锋。
“我望见一处坡地,爬上去站直身体。第一遍号声刚吹完,正准备吹第二遍时,一发子弹就把我打倒了。”林来继说,醒来时已身处后方医院。子弹从左脸颊射入,从脸后侧穿出,造成贯穿伤。
当机枪手,肋骨断裂两根
这次伤愈后,林来继面部和头部有些歪斜,无法继续担任司号兵。由于枪法准,他转为机枪手。
在浙江丽水与日军的一次交战中,林来继的机枪子弹打光了。日军猛烈轰炸、投掷榴弹,火力凶猛难以抵挡。他腰部连中两弹,肋骨被打断两根。
此后,林来继被送往伤兵队伍,从浙江辗转送回家乡,在今徽州区岩寺休养。
亲历日军投降
1945年,林来继重返抗日前线。8月15日,他随部队在安徽青阳、铜陵一带,亲历了日军投降的历史性时刻。
这一天,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成为亿万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
林来继回忆,部队当时正厉兵秣马准备战斗,三拨传令兵接连向团长报告同一消息:日军投降了。
三天后,林来继所在的部队接到新任务:转赴各地收缴日军武器。
当迫击炮手,弹片崩断臂骨
林来继所在部队的收缴路线是从芜湖到徐州。抵达徐州后,他开始担任迫击炮手。在山东枣庄,他们发现一股日军并未真正投降,竟用小型火炮袭击中国军民,战场弹片横飞。“我被一块弹片击中左胳膊,臂骨当场断裂。”
这是林来继最后一次负伤。因胳膊无法负重,他最终被遣返回乡。新中国成立后,林来继加入当地生产队,因有带队经验,还担任过生产队长。
光阴弹指过,2015年林来继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如今,林来继老人儿孙满堂,与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每日在厅堂中听广播、看电视。
回忆起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经历,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很多事都模糊了,唯有年轻时投身抗日战争的往事,仍历历在目。
“我是幸运的,能活到今天,真的很幸运。”林来继反复对记者说,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没能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这让他深感遗憾。
林来继至今还能完整地唱完近3分钟的《松花江上》。他说,唱这首歌,能让他想起那些并肩作战的战友。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