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6月30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通讯员王嫣然)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当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发展空间从何而来?“向存量要空间、要出路、要效益”,安徽合肥包河经开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亩均效益为导向,铆足干劲抓项目、优产业、拼经济。
做好“难而正确”的事
6月底,总投资超3亿元的华人健康总部及医药产业基地项目迎来全面收官。“最近在验收。预计7月底8月初,搬迁入驻。”华人健康公司基建负责人李汉介绍。
500米开外,是建设中的包河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园。“目前施工总承包单位已进场,桩基设备已进场准备施工。”项目方负责人包河城投副总经理彭胜浩介绍。
两个项目所在地,此前是一块近300亩的高能耗低效用地。
把盘活存量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空间形象的突破口,近三年来,包河经开区全面开展企业“大起底、大排查、大治理、大转型”攻坚行动。
“低效用地往往涉及土地权利人多、利益关系复杂、资金投入量大等问题,盘活过程中又牵扯土地性质、规划编制、项目导入等等,很不容易。”为了做好“难而正确的事”,包河经开区成立低效用地工作专班,专人专项加码推进,刘飞是成员之一。
落子“活局”。作为“2024年度亩均效益领跑省级经济开发区”,包河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亩均营收和亩均税收同比增长2.4%、32.7%。
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央广网发 王嫣然摄)
打造紫云山影视IP
这个夏天,位于包河经开区延安路与河北路交口的80亩闲置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影视拍摄基地。
这一蝶变,源于政府与市场的合力推动——此前,安徽迅达文化集团股份公司联合园区企业,成功收购地块并联合打造产业园。
作为该地块转型的强力引擎,2024年安徽数字文化科技产业园虚拟影棚开工,并被列入安徽省十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项目总规划面积约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8亿元,主要建设国内技术领先的数字影视制作基地。
2025年,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揭牌,明确要发展虚拟现实制作产业、直播产业和数字音乐产业三个新型产业。在空间规划方面,紫云山围绕“一城一园十平台”进行产业布局。而率先启动建设的安徽数字文化科技产业园,正是“十平台”其中之一。
“‘你们只管放手做,遇到问题我们来协调解决’。包河上下用态度和行动,彻底消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葛茂金表示,作为低效用地转型使用,报建过程中的各种手续不可避免。“专班服务,推着企业往前跑。”“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极致体验,也让他对包河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
6月17日,省文旅厅印发《文旅与广电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工作指引》,明确提出要推进合肥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短视频拍摄基地建设,打造微短剧企业总部集聚区。
此前,《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微短剧行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提出将重点布局滨湖卓越城微短剧企业总部集聚区;打造平安大厦、安徽数字文化科技产业园、安徽数字新媒体科技产业园等三个微短剧室内场景和后期制作园区。
在项目完工迎候剧组之际,葛茂金透露,“眼下,政企携手,围绕全场景一体化的微短剧等,整合链接各类影视拍摄资源,探索‘中心+基地’运营模式。未来,影视产业上下游企业串珠成链,大家共同打造紫云山影视IP。”
建设中的包河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央广网发 王嫣然摄)
“园中园”即将迎来大变身
年中,包河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基地项目迎来新进展。
“作为‘工业上楼’项目,我们正有序推进规划上会审批,加紧清退原有‘小散乱污’,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对接金融机构、争取融资支持。”合肥泰裕纺织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刘彬介绍。
时间回到2007年,泰裕公司计划在该地块建设一座纺织厂。2011年厂房建成时,纺织行业已成为低附加值的夕阳产业。于是,泰裕公司将厂房出租给了从事汽车修理、仓储物流、机械加工生产企业。近100亩的园区,逐渐成为一座脏乱差的“园中园”。
2022年,包河经开区全面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该地块自主改造、项目嫁接“两手抓”。2023年,成功引进英特模科技、联测科技、橡豫智能科技、苇渡汽车、思卡途汽车等科技项目入驻,当年园区实现营收突破2亿元。
风口之上,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包河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基地拟引入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检测验证、高端汽车软硬件平台研发等细分领域产业,分两期建设,目标成为承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聚和孵化的示范园区。
向新而行、转型求变,根据计划,2025年,包河经开区将完成低效用地处置约1400亩。
“围绕冲刺‘双过半’,我们正加紧整合各类资源,年内还将深化‘包河经济大脑’平台应用,建立企业‘全景数字画像’,深挖土地利用潜力,为优质项目腾出更多发展空间。”包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肖利表示。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