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矿石一车车往外拉,订单接都接不过来,谁能想到会走到这一步……”站在停产的厂房前,泾县某碳酸钙有限公司法人范某话语中满是唏嘘。这家2013年靠重质碳酸钙和矿石生意红火一时的企业,在自然资源萎缩、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浪潮中,因资金链断裂于2024年彻底停产,负债累累的困境让它濒临消亡。

随着泾县加速推进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面对行业变革,这家碳酸钙企业未能及时跟上步伐,最终在2024年9月,因无法化解债务危机,被宣城中院裁定受理破产清算申请,案件移交泾县法院审理。

本以为是一场“死亡宣判”,转机却在泾县法院的深入调查中悄然出现。承办法官汪璐带领团队反复核查企业资产后发现:“虽然负债高达数千万元,但企业的生产资质、成套设备以及地理位置优越的厂区,都是沉睡的‘宝藏’。”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泾县法院决定摒弃简单的破产清算,探索一条“重生之路”。

2025年1月,泾县法院大胆启动“清算转重整”程序,联合投资人李某创新推出“生产要素整体盘活”策略。“如果将设备、土地等资产零散拍卖,不仅价值大打折扣,还会让周边关联企业的生产陷入混乱。”汪璐在案情研讨会上分析道,“只有整体保留企业运营框架,才能最大限度释放资产价值。”最终,法院设计出由李某全资收购企业股权的重整方案,实现了“换羽重生不换巢”——原厂区继续运转,生产资质得以保留,甚至连老客户资源都无缝衔接。

“这个方案太及时了!”投资人李某握着法官的手激动不已,“我们既避免了重新选址建厂的巨额成本,又能快速恢复生产。”如今,厂区内机器轰鸣,停产数月的生产线重新启动,工人陆续返岗,曾经沉寂的企业焕发新生机。

自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泾县将企业满意度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试金石”。法院系统主动下沉企业一线,精准对接司法需求,有效破解企业困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数据显示,全县涉企案件案访比持续保持为0,累计调解成功涉企纠纷115件。

“从‘破产清算’到‘涅槃重生’,我们用司法‘点金术’唤醒沉睡资产,就是要让每一份企业资源都不被浪费。”泾县法院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司法改革,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法治动能。”(泾组)

编辑:张琳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