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5月9日消息(记者 刘畅司晨)5月8日,安徽全省“文化名家进高校”暨“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安徽艺术学院举办。活动现场,12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现场传授技艺,让学生近距离领略非遗魅力。
“这叫流沙笺,这种技艺在唐代就很成熟了,因为是在水面上作画,也称为水画……”
在此次活动的非遗展示区,非遗传承纸笺加工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靖向学生们现场演示纸笺加工技艺之一的流沙笺。只见刘靖在水中点洒颜料,使其聚散离合,自然形成各种图案,之后,以纸覆于其上染于纸面……精美的作品引得众多同学驻足欣赏。“非遗传承需要年轻人,走进校园很有必要。”刘靖说。
刘靖向学生们现场演示流沙笺加工技艺(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当天,界首彩陶、歙砚、徽墨、纸笺加工技艺、宣笔、阜阳剪纸……12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着各自的技艺走进校园,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非遗背后的故事,手把手带领学生们参与制作。
“这是我今天新学到的徽墨描金技艺,很有意思。”安徽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学生栾欣怡表示,活动拉近了在校学生与非遗项目的距离,让他们了解到了更多非遗技艺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生栾欣怡展示徽墨描金作品(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夜幕降临,一场文化名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学院师生联袂出演的文艺晚会精彩上演。黄梅戏《女驸马》、杂技《羽毛》、徽剧《白蛇传·游湖》、歌曲《桐城六尺巷》等节目精彩纷呈,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们等纷纷登上舞台,为学院师生送上艺术“大餐”,传统文化韵味与青春动感气息交织萦绕。
杂技节目《羽毛》(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戏曲需要有时代性,所以一定离不开年轻的观众群体。”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孙娟表示,到高校来演出,能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到戏曲艺术,也希望喜欢戏曲的年轻观众群体越来越多。
据了解,安徽全省“文化名家进高校”暨“非遗进校园”活动于2018年启动,目前,该活动已先后走进了16所高校,为广大师生搭建起一个走近文化名家、感受徽风皖韵的平台,成长为安徽常态化推广优秀文化发展硕果的品牌。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