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黄山9月30日消息(记者周然 见习记者张琳琳)九月的江淮大地绿意盎然,满眼皆景。

“安徽绿”有多美?鸟儿用翅膀给出了答案。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候鸟变留鸟,一向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鸟儿选择在安徽越冬、栖息、繁殖、安家,用它们的实际行动来为“安徽绿”投票。

小微湿地点“靓”村落,贵客中华秋沙鸭远道飞来

9月25日,记者来到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的文堂村采访湿地治理成效,很快被眼前的景象吸引。

沿着乡间小道走下去,很容易发现一条条流动的沟渠,一旁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寓意着丰收在即。而穿插在稻田周边的不仅有成片的荷花塘,还有可供村民休憩的微型游园,金黄与翠绿交相辉映,诗情画意的生活有了真实场景。

小微湿地里的荷花塘(陈家静摄)

放在以前,文堂村的湿地环境可没这么“可圈可点”。有农业面源污染,有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还有谷物生长面临的缺水问题。

祁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柯尚旋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堂村采用自然力,利用高差将文闪河水引入村内农田和湿地,通过底泥改良、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沟渠生态系统,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控制养分流失,达到养分再利用、减少水体污染物质等目的,实现农田污染的近零排放,这就是祁门县实施的“生态氮磷拦截沟+近自然湿地”的生态工程。既修护了湿地,又点“靓”了村落。

如今,春天的文堂湿地镶嵌在油菜花田,夏天的文堂湿地树影婆娑,秋天的文堂湿地五彩斑斓,冬天的南天竹火红一片,四季有景,一景一品。

小微湿地的修护是祁门县近年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工作的一次缩影。去年,祁门县全面启动了辖区内阊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项目,如今阊江又建立补偿资金规模与水质考核情况挂钩的双向补偿机制。

湿地步道 (陈家静摄)

据统计,2023年至2024年8月,辖区阊江流域出境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其中2023年达到I类水质的年度占比为1/3。水环境的持续向优也让祁门县迎来了一批“客人”,这其中就有“贵客”中华秋沙鸭的身影。

中华秋沙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号称生态环境的“生态试纸”,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濒危物种,与大熊猫、华南虎、金丝猴齐名。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多选择人为干扰少、水质良好、鱼类资源丰富的河流水库栖息,2023年2月份,祁门县首次捕捉到两只珍贵的中华秋沙鸭的身影。

2023年12月底,中华秋沙鸭再度飞到祁门县越冬,让摄影爱好者为之振奋,这一次镜头里记录了四只中华秋沙鸭的生动舞姿。

中华秋沙鸭从首次露面,到结伴而来,让“安徽绿”多了一份灵动。

城湖交相辉映,数百只小天鹅共舞平天湖

绿水映青山,烟波浩茫茫。

9月26日,记者来到池州市平天湖齐山风景区,这里集山、水、湿地于一体,自然景色优美,人文积淀深厚。诗仙李白游湖时曾写下著名诗句“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平天湖因此而得名。

美丽的平天湖(陈家静摄)

平天湖风景区水域面积12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平天湖风景区围绕“绿水青山平天湖,金山银山新城区”定位,抓生态、优环境、聚产业,打好净水牌和生态牌。先后开展平天湖风景区雨洪沟整治工程(一期)、平天湖区域水环境—白沙河、石马河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曹家圩环境治理修复工程等工作,让湖水更清,景色更美。

湖在城中,城在湖中。一片湖,一座城,见证了绿意池州的生态底色。

“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是珍稀野生候鸟的重要越冬地和繁殖地。”平天湖景区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人钱新胜说,池州坚持生态优先,全面保护湿地,强化湿地利用监管,打造出一个自然融合、自在生长、自由欢乐的湿地公园。

数据显示,2022年冬,来此越冬候鸟数量已增加到2万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白琵鹭首次在平天湖月亮湖内越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小天鹅总数达420余只,鸿雁、豆雁、灰雁总数达700只左右,均为历史最高纪录。

小天鹅到平天湖越冬(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供图)

而小天鹅的这一最高纪录再次被刷新。

2023年通过调查监测,平天湖越冬的鸟类主要以小天鹅、雁鸭、骨顶鸡类为主,其中小天鹅近700只,仅一年的时间,小天鹅的数量增加了近300只。到了冬天,小天鹅们或湖面起舞,或水中嬉戏,让月亮湖成了名副其实的“天鹅湖”。

这一点志愿者伍磊感触很深。伍磊每个月要来平天湖风景区志愿服务两次,为游客解疑答惑,巡查周边环境。“一到冬天小天鹅集聚的时候,这里就成了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作为伍磊说环境越来越好,候鸟也就越来越多。

科技赋能候鸟“生命线”,守护山清水秀“安徽绿”

来池州,国网安徽电力汪湜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是不能错过的地方。作为国网系统首个“候鸟生命线”公益项目试点单位,这里蕴藏了许许多多爱鸟护鸟的故事。

“电线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生态保护。”汪湜是国网池州供电供电员工,也是工作站领衔人,在日常工作中他和同事们发现不少鸟喜欢在电线上筑巢,这对民生用电和鸟类安全都有着考验,所以他们组成了开展野生鸟类保护科普知识宣传、受伤受困鸟类专业救护、候鸟南迁北归联合巡护、线路栖息鸟类爱心守护等活动,达到既能护线又能爱鸟的双赢成效。

今年,工作站引入科技元素,正在试点输电线路鸟类活动分析及预警装置,该装置包含高清摄像头、鸟类识别系统和生态光束,用科技来赋能生态守护。

科技赋能“候鸟生命线”(陈家静摄)

“针对鸟类的习性,我们联合多方专业力量研发该装置,当有鸟靠近或停歇在线塔时,摄像头就会捕捉到鸟的影像,然后识别系统快速识别并启动生态光束,以此来警示鸟儿不要靠近电线。”汪湜补充说其实鸟类看到的不是光束,而是像一面墙、棍子等这类对其而言有危险的实体,因此能警示鸟儿尽快飞离。

其实,汪湜还有一种身份,即池州市野生鸟类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说起来池州的候鸟,汪湜是如数家珍。

“环境是逐年变好,从候鸟的数量、栖息地就能看出来。”汪湜告诉记者,过去在主城区都看不到的棉凫,如今都深入到了城市中心地带,也成了池州的夏候鸟。

比如猛禽黑翅鸢以往大多在云南繁殖比较多,随着环境的改善,渐渐的在池州繁殖安家,成了池州的留鸟。“说明这里环境好啊,他们不需要再飞来飞去,直接安家多方便。”除此外,还有凤头鸊鷉、白骨顶、黑翅长脚鹬等都从冬候鸟变成了留鸟,在汪湜看来,这反映了生态向好,生物多样性更丰富,展现了鸟语花香的和谐生态画卷,鸟儿也用它们的翅膀为“安徽绿”投票。

生物多样性蕴藏着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经济利用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晴雨表”。2023年7月,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动员部署会,全省23个县区正式开展调查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接下来,安徽省将高质量推进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守护好山清水秀“安徽绿”,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编辑:刘畅司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