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五载奋进,一路芳华。作为安徽建工集团的核心子公司,安徽建工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安徽建工路桥”),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安徽交通事业同频共振。从首批高等级公路到现代化城市高架,从贯通南北的交通动脉到连接区域的枢纽工程,参与并见证了广袤大地上多条“动脉”的诞生与成长。

值此成立75周年之际,央广网安徽频道携手安徽建工路桥,共同推出“一路生花”专栏。我们将以路为线,以桥为笔,回望岁月年轮中那些坚实的足迹,记录一座座工程背后的温度与信念。这条路,是发展的路,是奋斗的路,也是一路生花、通向未来的路。

央广网合肥11月24日消息(记者 张琳琳)淮河汤汤,见证岁月流转;长桥卧波,承载发展希望。自1977年五河淮河公路大桥通车,拉开皖北交通蜕变的序幕;到2025年明光泊岗淮河公路大桥即将开工建设,续写通江达海的新章,四十余载光阴,安徽建工路桥建设者已架起多座淮河大桥。他们用青春接力,在奔流的淮河上,书写了一段关于传承、创新与超越的奋斗史诗。

济祁高速淮河特大桥,2016年建成通车(央广网发 安徽建工路桥供图)

薪火相传:路桥人的淮河筑桥情怀

时间拨回到1985年的夏天。刚毕业的刘振岭,带着一腔热血来到了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东南的凤台淮河大桥施工现场。那时,项目还处在筹备期,工地上最响的声音不是机器的轰鸣,而是风吹过淮河岸边的沙沙声。

凤台淮河大桥,1990年建成通车(央广网发 安徽建工路桥供图)

刘振岭的岗位是财务,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带着对桥梁建设的热爱,经常跑到工地上向老师傅请教桥梁施工相关的技术、工艺等知识。到现在他还记得四十年前的施工场景:没有全自动化设备,砂石上料全靠人工一锹一锹地通过小推车送进滚筒式拌合机,主桥制索工艺、锚具加工都要现场手工完成,抢工期时,刘振岭也会放下笔杆子拿起铁锹,和工人一起到施工现场加班加点。“那时候,吃饭全靠大喇叭放歌,歌声一响,大家就从四面八方的工地上涌向食堂。”刘振岭回忆道,眼神里闪着光。

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建设的过程中时常遇到困难。刘振岭还记得当时主桥主墩施工时,项目团队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确保了大桥如期安全完工。

1990年5月1日,大桥通车,很多人都热泪盈眶。如今虽已退休,刘振岭仍会回到凤台淮河大桥看看,这座承载着青春汗水的桥梁,通车35年依旧坚挺,如同路桥人的初心,历久弥新。

1998年,刘振岭又投身到位于蚌埠市的涂山淮河大桥建设,他所负责的是桩基、围堰施工。面对河床坚硬岩石地质,他和工友们采用加装超强硬合金钢刀头的冲击钻,一天作业10小时仅能进尺十多厘米,“刀头很快就磨损了,我们只能不停地换。”他们一点点磨,一寸寸进,终于把桩基牢牢地嵌进了岩石里。

涂山淮河大桥,2001年建成通车(央广网发 安徽建工路桥供图)

1977年通车的五河淮河公路大桥是安徽境内淮河首座特大公路桥,“遇到难到不能再难的时候,我到五河淮河大桥转了一圈。”刘振岭说,“走在桥面上,想想二十多年前的前辈是如何克服万难的,心中便又充满了力量。”

传承的火种在一代代路桥人手中延续。2014年,在济祁高速淮河特大桥工地上,项目经理石怀远面临着新的挑战。31岁便扛起重任,面对上有高标准要求、下有项目管理目标落实的双重压力,他推行民主建议决策理念,鼓励团队人员深入思考畅所欲言,带领四五十人的技术管理队伍在淮河上奋战两年半,用青春和坚守兑现建设承诺。

2014年,刚毕业的张新武来到济祁高速淮河特大桥,成为一名技术员。偏远的工地生活枯燥乏味,但前辈们攻坚克难的故事激励着他,他在“干中学、学中干”,快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2015年的冬天,大雪纷飞。张新武从施工的桥面上往下望,看到了采砂船安静地停靠在风雪中,犹如一幅黑白照片。一转身他又看到了桥上的建设者正专注作业,那一瞬间的场景他一直记到现在,“桥下万籁俱寂,桥上热火朝天,我被大家的干劲儿感动了!”

创新攻坚:从“无”到“优”的技术跨越

淮河复杂的地质水文条件,是建桥人面临的永恒挑战,却也成为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凤台淮河大桥作为安徽省第一座斜拉桥,在40年前缺乏自动化设备的条件下,建设者们用双手和智慧出色地完成了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的施工,最终斩获交通部优质工程二等奖。

进入新时代,安徽建工路桥的创新之路愈发宽阔。合淮阜高速寿阳淮河特大桥建设中,建设者们相继克服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凭借精准的施工控制,实现15.6公里长桥的高精度合龙,创下当时安徽省最长公路桥梁的纪录。

济祁高速淮河特大桥建设中,面对40至60米厚的砂层地质,传统施工方法易塌孔、效率低。石怀远带领团队经过多方论证,创新采用“护筒加固加长+正反循环钻机组合钻孔”工艺,正循环保护孔壁,反循环提升清渣效率,成功完成南北岸40颗桩基施工。针对砂性土围堰易变形的难题,他们独创“回沙平衡法”,顺利完成围堰施工,该工艺申报成为省部级工法。

这座淮河上首座矮塔斜拉桥,不仅是当时安徽省跨度最大的同类桥梁,还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钢板组合梁桥结构。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的模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于提升高速公路标准化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累计斩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国家级QC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用技术创新诠释了“江淮建造,安徽精度”。

“2013年冬天,还在筹备期时,项目部驻地还没建好,大家租住的是几户民房,民房窗户封闭不好,寒风雪花直接吹到房间内。”回想起12年前,石怀远满心感慨,“即便这样艰苦的条件,也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如今驶过自己修建的大桥时,石怀远总是会稍放慢车速,建设的画面会一下子闪回到脑海里,“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匠心筑桥:架起民生与发展的通途

每一座桥梁的建成,都离不开路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刘振岭看来,建桥是“结构性工程,安全质量必须放在首位,丝毫马虎不得”,从预制梁张拉到立柱施工,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细中再细”,否则就可能影响桥梁线型和安全。涂山淮河大桥建设中,他“睡觉的时候都在想怎么推进进度、保证品质”,这种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贯穿了安徽建工路桥四十余年的建桥历程。

济祁高速淮河特大桥的挂篮悬浇梁施工,面临大跨度桥梁线型难以控制的技术难题。建设团队凭借精湛技艺,实现了高精度施工控制,在2016年8月的深夜,全体建设者整夜未眠,见证大桥顺利合龙的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作“放下千斤重担”的释然与喜悦。

合淮阜高速寿阳淮河特大桥,2008年建成通车(央广网发 安徽建工路桥供图)

一座座桥梁不仅是技术与匠心的结晶,更是连接民生与发展的纽带。凤台淮河大桥的建成,结束了当地淮河两岸依赖轮渡的历史,缩短了煤矿老区与新区的距离,极大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南照淮河公路大桥作为G105国道的关键节点,成为淮滨至凤台段唯一的普通公路桥梁,缓解了区域交通压力,促进了六安与阜阳的经济文化交流;济祁高速淮河特大桥融入国家高速路网,贯穿皖北地区,让砀山酥梨等特色农产品快速外运,为淮南、淮北煤矿资源运输提供便捷通道,为皖北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南照淮河大桥,1999年建成通车(央广网发 安徽建工路桥供图)

从1977年通车的五河淮河公路大桥,到如今即将开工的明光泊岗淮河公路大桥,四十余年里,安徽建工路桥在淮河上默默耕耘,一代代路桥人接力奋斗,传承的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路桥精神,坚守的是“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创新的是“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建桥理念。

淮河之上,桥梁如弦,弹奏着交通发展的乐章;两岸之间,通途似带,承载着区域振兴的希望。安徽建工路桥人用四十余年的耕耘,在淮河上谱写了精彩篇章。如今,明光泊岗淮河公路大桥即将开工,而建设者的脚步并未停歇,他们的目光投向了更为开阔的长江江面——芜湖泰山路长江大桥建设正酣。而这份关于传承、创新与匠心的故事,正以更磅礴的笔触,继续挥毫于江河之间。

编辑:徐秋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