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擦亮“王阳明在滁州”城市IP,讲好阳明文化的滁州故事,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与时代发展相呼应,“滁山与我最多情”——滁州市第三届阳明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于11月22日拉开帷幕。

滁州市第三届“阳明文化活动周”开幕式现场。卢志永摄
明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王阳明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十月至滁州任上,正德九年(1514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离滁。在滁期间,王阳明构筑来远亭、始创马政街,修官仓、倡孝义,与滁州山水和学人结下深情厚谊。此间,他在理政的同时布道讲学,将滁之山水人文融入其“心学”阐发和理政实践,使滁州成为王门游学的发端地和心学传播的望地。
近年来,滁州市致力打造阳明文化品牌,复建南京太仆寺衙署,实施龙池街、遵阳街综合改造,整理出版《南滁会景编》《南京太仆寺志》等典籍。同时,坚持知行合一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通过举办阳明文化活动周、滁州古城行走、阳明文化主题讲座、知行学堂等活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逐渐让阳明文化成为滁州重要的精神标识。
“王阳明龙场悟道,提出‘心即理’,而在滁州为官期间,则是其‘致良知’思想学说酝酿、成熟与传播的的重要阶段。”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群从“致良知与滁州”切入,阐释了“阳明滁州论学的二重影响”。他认为王阳明在滁州播下的“致良知”种子,通过“思想实践”上的延伸,在泰州学派手中长成“突破名教”的参天大树,而徐渭的艺术创作,则是心学在“艺文领域”的流衍。
此外,张宏敏、王浩远、张祥林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阳明学与地方志”“柏子潭历史演变考述”“南京太仆寺人的‘崇王’情结与心学倾向”等主题,从不同视角对阳明学的思想体系、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碰撞,就如何进一步发掘“王阳明在滁州”文化宝藏,打造阳明行迹地之重镇,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古调新声传哲思,雅韵清音敬先贤。“龙潭弦歌”礼敬阳明诗文音乐会通过诗文朗诵、歌舞、情景剧等多元艺术形式,生动展现王阳明对滁州山水的眷恋之情、与滁人学子的深厚情谊,以及阳明心学的璀璨光芒。《琅琊山下的跨世对话》《阳明先生的诗》《传·承》《心学四句教》《呼唤良知》《我心光明》等节目引发观众的共鸣。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