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路牌,不仅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也能为村里产业发展赋能。”11月17日,界首市大黄镇筛子李村村干部王亚南说,过去外人进村需要借助“葡萄架”“河边”等地标进行指路,因此走了不少“弯路”。
“筛子李”的柳编技艺名扬四方,但作为界首竹编发源地,也曾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而今,新增的“筛李路”“青竹路”不仅是道路标识,更是点睛之笔,为传统手艺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
截至目前,界首市“乡村著名行动”第一批道路地名标牌安装工作正式画上句号。此次“行动”不仅为乡镇、街道的275条“寂寂无名”的乡村道路赋予了专属“新名”,更以规范整齐的路标样式,为乡村公共服务提质按下了“加速键”。
在此次道路命名工作中,各村(社区)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深入挖掘地方历史与特色。新产生的路名因此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气息:既有“大沈路”“伏羲路”这样承载乡愁、扎根文化根脉的老地名,也有“繁荣路”“强村路”等寄托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名字。
“我们在标牌的材质和工艺上严格把关,确保耐用、醒目。在安装上,则根据实地情况采用了水泥基座或螺栓固定,保证牢固。设计上更是注重实用,除了醒目的路名,还规范地标注了拼音和方向指示,让每一块标牌都清晰好认。”界首市民政局副局长马小雯说。
小小的路牌,解决的是民生大问题。快递员不用再靠“村口大槐树”“老水井”找地址,村民收发快递更快捷;乡村旅游团队跟着路牌就能找到特色农庄、旅游景点,为村里带来更多客流;就连网格员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也能凭着明确的路名精准定位,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此外,界首市还将这些新命名的道路信息同步录入国家地名信息库,并接入主流导航平台,实现“线上能搜、线下能找”。
界首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将以“乡村著名行动”为契机,完善乡村地名管理体系,让每一个路牌不仅是交通向导,更是连接民生服务与产业发展的“纽带”,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坐标。(本报记者 李鹏 本报通讯员 王欣)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