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宿州11月20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通讯员郭一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这一精神正深刻浸润基层沃土,在各地乡村转化为生动实践,埇桥区永安镇永安村的特色养殖产业便是其中的鲜活注脚。
11月18日,记者走进永安镇永安村辉和水产养殖家庭农场,八个标准化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掀开大棚保温帘,一股温润的水汽扑面而来,一只只甲鱼在水体中舒展游动,时而潜入水底,时而浮出水面,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温室大棚中的甲鱼(央广网发 郭一鹏摄)
“我们现在主要养殖甲鱼和鳄鱼龟两大特色品种,都是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水产品。”农场负责人张毛莉一边俯身查看甲鱼生长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鳄鱼龟以肉质鲜美著称,甲鱼则兼具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销往江浙沪等地区。如今,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已发展成为年养殖规模达一百五十万只的特色养殖基地。
“选苗是养殖成功的第一步,我们对种苗质量要求格外严格。”张毛莉向记者介绍,“无论是从外地精心引进的鳄鱼龟种苗,还是农场自主孵化的甲鱼种苗,我们都会挑选体质好、活力强的优质种苗,正是这样的严格筛选,让养殖存活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为给甲鱼创造适宜生长环境,农场采用先进温室调控技术。“养殖是个精细活,水温要稳定在30度左右,水质得定期检测,饲料也要科学配比。”张毛莉指着池边的智能监测设备说,农场配备了专业的水质监测系统和温控设备,实时监测水体的酸碱度、溶解氧等指标,确保甲鱼始终生活在最佳环境中。为了保证甲鱼的品质,农场坚持生态养殖理念,投喂高蛋白配合饲料,不添加任何激素,让甲鱼自然生长。
从最初的小池塘试养到如今的规模化温室养殖,张毛莉在甲鱼养殖行业深耕了十多年。“刚开始没经验,养殖技术不成熟,甲鱼存活率低。”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张毛莉感慨万千。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她逐渐掌握了甲鱼生长的规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养殖规模也慢慢扩大。
产业发展不仅让农场走上规模化、标准化道路,更成为周边村民的“就业驿站”。在养殖区里,工人们忙着投喂饲料、清理池塘、捕捞水产,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张毛莉将目光投向了产业链延伸。今年年初,她投资建设甲鱼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卤制甲鱼、甲鱼罐头、甲鱼礼品盒等系列产品,改变了以往单一鲜活销售的模式。“深加工不仅拓宽销售渠道,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还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张毛莉说,目前深加工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青睐。同时,为保障产品质量,农场建立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从养殖、捕捞到深加工、包装,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新建一批高标准温室大棚,持续提升甲鱼产能与品质。同时深耕深加工领域,围绕市场需求丰富产品矩阵,开发更多便捷化、多样化的特色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场景需求。进一步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主动吸纳更多村民就业,对有养殖意愿的村民分享种苗培育、生态养殖等技术,带动更多村民投身甲鱼产业,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张毛莉说。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