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三五”末的1339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1716亿元,经济总量连续跨越4个百亿台阶!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是“十三五”末的1.2和1.1倍,市场经营主体突破33万户!
S19淮桐高速公路淮南段、淮南国际物流港、航天锂电产业基地等近9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超4700亿元!
五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和世纪疫情等严重冲击,淮南何以连续跨越4个百亿台阶?

日前,记者从淮南市政府新闻办获悉这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究其淮南跨越发展的原因,这不仅有厚植优势、加快高质量转型的坚实脚步,还有同心共进、推进五大攻坚的具体行动,更有千帆竞渡,以奋进之姿百舸争流的“内核升级”。
科创激发活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
五年来,淮南市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聚焦点上发力,筑牢平台人才根基——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初步形成以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74家省级创新平台为骨干、161家市级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创新体系。扎实推进“淮聚万才”专项行动,深入实施“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和“3361”行业名家培育计划,柔性引进院士28名,认定高层次人才1.4万余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40万人。
加强线上联动,贯通成果转化链条——2024年,该市研发经费投入33.4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4倍,投入强度达1.74%。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99家,是“十三五”末的9.5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6.4件增长到19.1件,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是“十三五”末的8.2倍、5.7倍。
推动面上开花,结出产业创新硕果——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该市“三首”产品达69个,是“十三五”末的3倍。全国首台套兆瓦时级水系钠离子电池、国内首款“无水乙醇注射液”、安徽省首台自主研发制造智能换绳机器人等越来越多的“全国第一”“安徽第一”打上了“淮南制造”的鲜明标签。
做强实体经济,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五年来,淮南市始终坚持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现代服务业换挡提速,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数智赋能、向绿而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以来,该市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4.2%,高于全省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国家级绿色工厂达11家、省级绿色工厂达49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00%启动数字化改造,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实现全覆盖。创建4个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2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培育国家级5G工厂20家,居全省第1位、全国地级市第9位。加快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该市建成和在建煤电机组装机规模达1962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360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装机规模142万千瓦、居全省第3位。
——坚持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4个三年倍增计划,截止10月底,该市规上工业企业1043家、高新技术企业403家、战新企业349家、专精特新企业209家,分别是“十三五”末的1.4倍(2020年740家)、2.5倍(2020年160家)、1.5倍(2020年底224家)、2.3倍(2020年底122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7大新兴产业,2024年末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2%,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动力零部件、现代煤机及应急装备2个产业集群获评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该市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围绕低碳能源、生命科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细分赛道聚焦发力、抢占先机,全力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坚持融合发展、扩容增效,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2024年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较2020年增长4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32%。先后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省级物流园区4家,田家庵区成功创建省级服务业综合创新试点。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一线、三区、十点”旅游空间布局初步形成。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举世瞩目,创造了我国考古史上多项第一。寿县古城火爆“出圈”,《六姊妹》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春申里文旅街区等一批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项目投入运营,来淮南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成为越来越多人假期清单上的“打卡”必选项。
改革释放动能,开放活力持续澎湃
五年来,淮南市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聚焦重点领域改革,发展的动能更足——机构改革、科技人才、国资国企、农业农村、财税金融、价格民生等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十四五”以来全市有19项改革入选国家级改革试点示范,采煤沉陷区治理“淮南模式”、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等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聚焦提升服务效能,发展的环境更优——打造企业家大讲堂、民营企业座谈会等交流平台,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度,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至1.2个工作日。设立企业服务专区,做法全省推广,90%涉企服务事项综合窗口直接办结。政府透明度指数、城市综合信用排名均居全省全国前列。
聚焦“融圈入群”,发展的活力更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成功举办三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闵淮科创产业园、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安徽(新桥)分中心挂牌运营,“淮南·春申号”上海—淮南旅游专列实现首发,与闵行区结对合作以来全市累计签约沪苏浙亿元项目386个、总投资2185亿元,产业、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愈发紧密。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成功打造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并入选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全省首个市际毗邻共建省级开发区(安徽合淮新桥经济开发区)获批组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南联动创新区正式揭牌,全省首枚“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电子签章授权使用,淮南—上海“铁海联运”班列开通,外贸综合服务中心揭牌运行。外资企业数量是“十三五”末的1.8倍,利用外资水平稳定提高。
乘时代之风,奋转型之楫。淮南市以“十四五”的辉煌成就为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记者 柏松)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