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徽州文化研究院(徽学研究院)即将在黄山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徽州文化自两晋发轫,历经千年沉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致标本。激活徽州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是守护文明根脉的必然要求,更是黄山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坚守传承之本,让文化根脉生生不息

传承是文化“双创”的根基,让徽州文化的“筋骨肉”在日常生活中延续生命力。传承绝非固守陈规,而是要做好“解码”工作,让非遗从“名录”走向“生活”,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元素。

近年来,黄山市在非遗活态传承上已有诸多探索:徽州鱼灯不仅游进央视舞台,更融入热门游戏场景,年参与传承活动的青少年超3万人次;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坚持“师带徒、校中厂、产学研”模式,培育出50余名复合型制墨传承人,制作的徽墨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中药奶茶”将新安医学古方与现代饮品结合,仅屯溪老街一家门店月销便超1万杯,让传统医学走进年轻群体。“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等形式,让徽州三雕、徽剧等技艺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和为贵”“作退一步想”等文化理念,已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与家庭建设的精神滋养。通过这些转化,徽州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融入日常消费、社会交往、精神生活的鲜活力量。

激活创新之魂,让文化基因对接潮流

创新是文化“双创”的关键,让徽州文化的“精气神”跟上时代步伐。在数字化浪潮下,唯有主动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才能让古老文明焕发新活力。近年来,黄山市正加速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借鉴应县木塔保护经验,对西递、宏村等核心景区的百余栋古建进行精细测绘与3D建模,构建起徽州古建数字资源数据库,实现从“修修补补”到“智能预防”的升级;联合科技企业开发VR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可“穿越”至明清徽州街巷,感受徽商传奇与民俗风情,项目试运营期间吸引年轻游客占比提升40%。

同时,传播方式的创新同样取得显著成效。抖音博主“山白”以短视频展示徽墨制作技艺,带动歙砚徽墨线上销量年增长30%;黄山市文旅局打造“徽州生活美学”系列直播,单场最高观看量破600万人次,让“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意境深入人心。未来还要聚焦IP打造,将徽州文化元素与动漫、文创、数字藏品等业态结合,推出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夯实产业之基,让文化价值赋能发展

产业化是文化“双创”的落脚点,让徽州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文化兴”与“产业旺”的良性互动。当前,黄山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仅6.44%,与旅游业13.2%的占比形成鲜明差距,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仍有巨大空间。要推动徽州文化与文旅、康养、时尚等产业跨界融合,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徽字号”产品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市场热度。打造“徽州文化体验游”精品线路,串联古村落、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节点,2024年该线路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挖掘新安医学养生理念,开发中药理疗、药膳养生等产品,规划建设屯溪区新安康养小镇,形成“康养+文旅+供销助农+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模式;对徽州三雕、歙砚制作等技艺进行美学重构,开发的文创饰品、家居摆件等产品,入驻全国高端商场。

从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到数字技术赋能的创新突破,再到产业融合发展的扎实成效,徽州文化正从古籍文献中“活”起来,从青山绿水间“走”出来,在当代生活中“火”起来,在世界舞台上“潮”起来。徽州文化不仅能成为黄山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繁荣的生动典范,必将书写出更加璀璨的时代篇章。(来源:黄山广播电视台)

编辑:张琳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