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宿州11月13日消息(记者 张琳琳 通讯员 李艳龙)砀山唢呐高亢激昂、砀山四平调韵味悠长、竹马旱船热闹欢快……11月10日,2025年宿州市非遗进校园暨砀山县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安徽省砀山县铁路中等专业学校举行,学校报告厅变成了非遗文化的活态展示场。近2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集中展演展示,奏响了一曲穿越时空的华美乐章,让师生们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展示,承载互动体验与匠心温度

在报告厅前部的非遗展示区,人头攒动。在这里,学生们亲身体验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感受古老手艺的温度。

非遗传承人黄兴桥教学生手工印制砀山年画(央广网发 李艳龙摄)

省级非遗砀山年画传承人黄兴桥现场手把手教学生手工印制年画。学生们兴趣盎然,铺上红纸,亲手蘸着油墨拓印年画,当年画缓缓揭起的那一刻,优美图案跃然纸上。看到原本“只在课本里”的非遗,成了沾着指尖温度的作品,学生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非遗传承人刘远方向学生讲解蝌蚪文(央广网发 李艳龙摄)

市级非遗砀山蝌蚪文传承人刘远方向学生讲解奇异书法蝌蚪文的具体写法和特点。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形态,激发了学生们对汉字起源与演变的浓厚兴趣。

砀山剪纸、手工刺绣、毛笔制作、梅花篆字、砀山烙画、梨木雕刻、手工编织等传统技艺展示摊位前,围满了好奇的学生。传承人不仅展示精湛的技艺,还耐心讲解每一步的制作要领,让学生在动手中理解非遗文化的独特价值。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指导、手把手传授,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为学生们开启了一堂生动深刻的传统文化课。

砀山县铁路中等专业学校学生马佳贤兴奋地说:“我以前觉得非遗很遥远,今天不仅亲眼看到,还亲手体验了年画制作,这种感觉太神奇了!”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悄然走入年轻学子的内心世界。

非遗展演,演绎历史重量与文化传承

舞台上的展演节目更加精彩。非遗民俗表演《竹马旱船》拉开了展演的帷幕。砀山民间艺人手扶船边,摇起船桨,踩着韵律穿梭腾挪,仿佛在陆地上行舟破浪,“划”出一片新气象,“跑”出一个丰收年,每个动作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喜悦。舞台上彩船轻摆,老技艺的鲜活劲儿一下吸引力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民俗《竹马旱船》拉开了非遗展演的帷幕(央广网发 李艳龙摄)

接着,国家级非遗项目砀山唢呐传承人朱海宽接连吹奏《好汉歌》《女驸马》,声声唢呐响彻云霄,整个现场瞬间安静,学生们被这古老乐器的强大表现力深深震撼。砀山四平调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宋雪梅演唱四平调戏曲《花为媒》选段《报花名》,她那四平八稳的唱腔,将传统戏曲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在婉转旋律中感受到非遗戏曲的迷人魅力。

非遗传承人表演坠子戏(央广网发 李艳龙摄)

砀山坠子戏传承人王玉阁等人表演坠子戏《心中常亮红绿灯》,用最乡土的韵律唱响最现代的文明主题;诙谐的唱词逗得台下观众笑声一片,非遗演出的节奏里,满是烟火气的热闹。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教育内容的巧妙结合,让学生们对交通规则有了全新的认识。

砀山县是“全国武术之乡”,砀山刘氏心意六合拳是市级非遗。非遗传承人岳威、何智深带来的武术表演,展现了传统武术的刚柔并济。每一次出拳、每一个招式都蕴含着古老的文化智慧,让在场的年轻学子为之惊叹。

“刚才看唢呐表演的时候,那高亢的腔调一下子就把我惊呆了。”学生王雨豪说,“还有竹马旱船的演员们,动作既灵活又有劲儿。原来咱们砀山的非遗演出这么鲜活,真是太有意思啦!”

红色宣讲,非遗赋能思政教育更鲜活

本次活动还巧妙将非遗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相结合,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精神。

非遗传承人演唱砀山四平调(央广网发 李艳龙摄)

砀山县非遗传承人王敏、苏美雪演唱国家级非遗戏曲砀山四平调《小包公》选段《聆训》,通过少年包拯在聆听“母训”中领悟“清正廉明”的真谛,感受用独特的韵律演绎着千古传奇。

砀山县非遗传承人王玉阁演唱豫剧《五世请缨》选段《一家人欢天喜地》,表现了佘太君率领杨门女将,为保家卫国而欢欣请缨的爱国情怀。在非遗豫剧的高亢唱腔中,师生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忠勇与豪情!

非遗传承人表演琴书《砀城巾帼》(央广网发 李艳龙摄)

砀山县非遗传承人张美侠、韩永福等人表演了琴书《砀城巾帼》,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砀山县巾帼英雄用善良、智慧和勇气书写不平凡的人生。传统艺术形式与红色教育主题的完美结合,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砀山县妇联宣讲员、剪纸非遗传承人席莎讲述的红色故事《砀山英雄女儿赵毓政》,深深打动了在场师生。赵毓政是一位弃笔从戎的砀山奇女子。在抗日宣传的战线上,她是才华横溢的斗士;在敌人的刑场上,她是宁折不屈的英雄。她牺牲时年仅32岁,用生命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顽强斗志。

舞蹈表演《五星红旗》(央广网发 李艳龙摄)

蒋玲等人表演的舞蹈《五星红旗》和砀山县铁路中等专业学校师生表演的舞蹈《雨涧春行图》,以不同艺术形式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特别是《雨涧春行图》将水墨意境与舞蹈语言完美结合,让人仿佛置身于流动的春日画卷中。

砀山县创新“非遗展演+现场体验+红色教育”的模式,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鲜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砀山县文化馆馆长李林娟表示,通过举办多样化的非遗传承活动,珍贵的非遗资源走进校园,融入青少的日常学习生活,把非遗传承化作可见、可感、可体验的具体实践,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非遗的种子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文化自信在心中悄然生长。

这场由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砀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文化馆等联合承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亲近非遗、了解非遗的平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责任感。

编辑:刘畅司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