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1月7日消息(记者周然)赛场上,灯光映照下的奖牌闪闪发光。赛场外,汗水、焦虑、等待与坚持交织成成长的底色。

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上,来自新东方烹饪学校的王志伟和王天祥分别斩获烹饪(西餐)项目金牌与糖艺/西点制作项目铜牌。

王志伟(中)荣获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金牌以及参赛代表团最佳选手奖(新东方烹饪学校供图)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技能的比拼,更是一段青春的自我重塑。

少年出发:从迷茫到找到人生坐标

15岁那年,王天祥背起行囊离开家乡。那时,他跟随父母辗转工地,看着父母的辛劳,忽然问:“以后我能干什么?”父母摇头——他们不知道,他也不知道。直到来到新东方烹饪学校,他才在锅碗瓢盆的世界中找到了方向。

“我记得第一堂实训课,锅铲的节奏、糖艺的温度,还有老师叮嘱的一句话——‘手要稳,心更要稳’。”王天祥说。

他一开始只是想“学门真本事”,却没想到这条路会把他带上全国技能大赛的领奖台。

王天祥获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糖艺西点制作项目铜牌(新东方烹饪学校供图)

进入世赛基地后,他曾在第一次市级甜点比赛中仅获优胜奖,一度陷入低谷。“以为自己不适合比赛。”他说。导师的一句话让他重新振作:“比赛的意义,不在输赢,而是逼自己更接近完美。”那一刻,他明白了技能背后的精神:沉得住、熬得下。

逐梦国赛:从凌晨灯光到指尖精准

同校选手王志伟,则在烹饪(西餐)项目中夺得金牌。

他被称为“厨房里的完美主义者”——一道酱汁要试三次温度,一块牛排的熟度要精准到秒。“做菜其实是在表达情绪。那几天,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让作品说话。”

2020年,初三下学期的王志伟通过朋友家人的介绍来到了新东方烹饪学校。他凭借着对烹饪的热爱和执着,每天都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和练习。他把每一天的训练都按照国赛标准进行,常常从早上七点半训练到凌晨一两点。

为了在国赛中取得好成绩,王志伟对每道菜品的细节都进行反复打磨。他将模糊感觉转化为精准数据记录在册,比如酿馅烤鸡的内部温度以及奶油芥末汁要练到如丝绸般顺滑,摆盘时食材的角度、间距,都按赛事标准调整千百遍。在备赛过程中,他每天重复练习同一道菜,睁眼训练、闭眼复盘。

王志伟日常烹饪西餐技艺训练(新东方烹饪学校供图)

不同的项目,相同的坚持。两位年轻选手,一个精研糖艺造型,一个主攻西餐制作;他们的共性是:沉得下心,挺得过苦。

国赛之路,不仅让他们成为技艺的践行者,更让他们在青春中找到“以技立身、以技报国”的意义。

技能青春:从赛场到人生舞台

王天祥收获的这枚铜牌,不仅代表着国家级职业技能的权威认可,更让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技能,不仅能安身立命,更能赢得尊严、成就梦想。如今,他与王志伟一同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正全力投入新一轮的训练中,为冲击更高层级的国际赛事做准备。对他们而言,国赛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前方,还有更广阔的世界舞台等待他们登场。

他们的经历,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缩影——从“被选择”到“主动选择”,从“靠双手谋生”到“凭技能立身”。

正如王天祥写在日记里的那句话:“我见证了糖融化的过程,也见证了自己慢慢变成可以独当一面的大人。”

国赛虽已落幕,但属于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在实训台与人生舞台之间,他们用执着与奋斗,诠释着职业教育的温度与光芒。

编辑:徐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