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铜陵11月4日消息(记者 刘浩)青铜,在互联网竞技游戏语境中,是一种技能段位,通常代表玩家处于新手或基础水平阶段。而10月31日晚,在安徽省铜陵市举行的2025铜陵青铜文化节,向世人昭示:此“青铜”非彼“青铜”,它并非竞技场上的寻常起点,而是人类工业文明一座辉煌的丰碑。

2025铜陵青铜文化节(央广网发 储著传 摄)
青铜文明
青铜文明,又称青铜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又被称为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
出现在历史教材中的四羊方尊、曾侯乙编钟等都是青铜器,它们代表着我国古代先人工业的发达水平。
铜陵,素有“中国古铜都”、“现代铜基地”之称,源远流长的铜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
追溯青铜文明,绕不开铜陵。其在长江中下游乃至整个中国青铜文明发展的宏大图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支点角色。
位于铜陵市义安区凤凰山,是商周时期的重要铜矿开采遗址。遗址内保存了完整的竖井、斜井、平巷等采矿设施,以及大量的铜矿石、炉渣等遗物,见证了古代铜陵的采铜历史。铜陵市钟鸣镇,是皖江南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铜冶铸遗址。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铜矿料、燃料、铜渣、铜器等,推断当时该区域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青铜冶铸工艺。
铜陵博物馆收藏了大量铜陵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如商代饕餮纹爵,春秋时期的兽面纹大鼎、龙柄盉等,这些文物不仅工艺精美,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造型复杂、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得以诞生,离不开一项高超的铸造技艺:失蜡法。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工艺流程包括雕刻造型、制作蜡模、脱蜡焙烧、浇铸等环节,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铸造造型复杂的器物。
在铜陵,这项技艺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是青铜铸造的核心工艺。失蜡法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郑东平作为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长期致力于工艺的保护与创新。他通过融合现代审美元素,让传统青铜技艺焕发新生。“希望失蜡法能让青铜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郑东平说。

郑东平在位于铜陵市的工作室展厅内查看自己复制的青铜器作品(央广网发 储著传 摄)
青铜文化
自 1992 年以来,铜陵市已陆续举办了 13 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去年第十四届铜陵市青铜文化节接续举办,这一城市文化 IP 再次焕发生机。
“我们相聚于此,就是要深挖铜陵的资源优势:让青铜文化节扎下根、长期办,主题常新、开门迎客,吸引国内外民众、游客及各行各业的专家翘楚共同参与。相信在多元思想碰撞下,中国青铜文化研究定能结出新成果。”10月31日晚,2025铜陵青铜文化节开幕式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致辞时表示,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的美誉背后,是长江流域重要铜矿生产基地的深厚底蕴。
“我们将当好金牌‘服务员’,竭诚服务好城市‘合伙人’,与大家并肩前行,共赴一场成就事业的长跑,铸就更多美美与共、美美相成的合作佳话,同心共谱青铜文化的崭新篇章。”铜陵市委副书记、市长孔涛诚邀各界人士走进“千年古铜都”,感受青铜文化的厚重底蕴;置身“当代铜基地”,体验铜工业的强劲脉搏;奔赴“世界铜都”,绘就铜陵未来的美好画卷。
活动现场发布了2025铜陵青铜文化节系列活动安排、铜产业新成就、新产品、新技术以及铜艺重点企业榜单。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为进一步守护好文明的源起,安徽、湖北、四川、湖南、江西等长江流域五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共同签署了《长江流域青铜矿冶遗址研究保护合作倡议》,充分展示了长江流域携手并肩保护青铜文明的坚定信念。

青铜文明对话会(央广网发 储著传 摄)
铜业产业
铜陵正以 “内涵式发展” 理念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一方面巩固铜冶炼产业优势,推动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度耦合,鼓励企业攻坚高精尖领域,让传统铜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另一方面强化资源循环利用,通过铜资源回收、稀贵稀散金属高值化利用。而铜文化为产业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自信,推动了铜艺文创、国潮产品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 的模式,正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坚持内涵式发展” 要求的生动实践。
铜陵与青铜的千古情缘,也回荡在唐诗的韵律里。李白曾四度来到铜陵,不仅发出“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的深情赞叹,还记录下了当时铜陵地区几万人进行铜冶炼的壮观景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互联网电竞游戏中的“青铜”只是一个段位标签,而铜陵的“青铜”,则是一枚烙印在华夏大地上的永恒文明印记。
如今,在铜陵市江南文化园,一尊李白的铜像静静矗立,正注视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革。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