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巢湖市深入挖掘非遗资源,聚焦保护传承发展全链条,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紧跟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打造巢湖文化“最好名片”。
做好“保护”文章,守住非遗“原汁原味”。努力挖掘资源厚植非遗沃土,目前共有代表性项目8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打造非遗传承基地12个、非遗工坊1个、名家工作室2个,握紧非遗文化的“根”与“魂”。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制定落实重点非遗项目保护计划,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加强对传承人、传承基地的评估和动态管理,守护非遗传承的“源”与“脉”。推动非遗文化数字信息化发展,建立非遗数字档案,布设非遗专题展厅,通过多媒体互动形式让群众零距离体验非遗文化。制作《巢湖民歌口述史》纪录片,《巢湖民歌慕课》网络课程纳入全国高校选修课程,累计浏览量超100万人次,编辑出版《有巢氏故事集》《巢湖民歌校本教材》等书籍,丰富重点非遗项目的传播形式,点亮非遗魅力的“光”与“彩”。

扎实开展非遗“五进”活动(巢湖市委宣传部供图)
做好“传承”文章,推动非遗“薪火相传”。持续优化非遗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完善传承人体系,现有代表性传承人20名,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4人。扎实做好非遗人才“引育留用”,通过“收徒传艺”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文化学习传播,培养非遗专业人才100余名。打造巢湖学院等多个传承基地,培养非遗项目种子老师200余人,每学期开设非遗课程100余次,吸引3000余人次上课。扎实开展非遗“五进”活动,在大中小学开设纸笺课程和巢湖民歌讲座,拉近学生与非遗的距离。策划推出“市民夜校”“传承培训班”“暑期少儿实践班”等非遗专题体验活动,让非遗文化贴近群众、融入生活。以“文化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民间文艺汇演”等为切入口,推出“非遗故事”专题,发布系列推文70余篇、原创融媒体产品10余部,《传承:这一曲,巢有范》等多部融媒体产品获“学习强国”平台全国县级融媒优秀作品奖、“美好安徽”“美好合肥”优秀奖,有效打破非遗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千年文化迸发出时代活力。
做好“发展”文章,实现非遗“百花齐放”。鼓励“非遗+创新”有机衔接,通过不断兼容吸收新技术、新元素,让各类“老字号”实现“新表达”。巢湖民歌突破单一咏唱的传统形式,通过广场舞、交响乐等形式走进基层,作品《风里传来桂花香》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幸福生活万年长》获长三角民歌赛最佳传承奖,《绿浪滚滚迎面来》获省广场舞大赛最佳创意奖。纸笺加工技艺恢复与发展了粉蜡笺、羊脑笺等技艺,产品荣获“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纸”。巢湖树雕画迭代创新推出牛角画、麦秆画等产品,作品《虾》获省徽工奖金奖。坚持“非遗+产业”协同发展,扶持重点非遗项目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纸笺加工技艺、巢湖树雕画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长三角文博会、园博会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地。巢湖织网技艺拥有生产加工点300余家,年产值达40亿元。“一品玉带糕”注册生产企业7家,年总产量600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推动“非遗+文旅”深度融合,利用中庙文化旅游活动周、银屏牡丹节、夏至节等时间节点开展非遗宣传展演活动。打造巢湖民歌主题村南湖方村,建设民歌展示馆、民歌课堂、民歌广场等,集景观、研学、民宿于一体,获评省级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通过讲述非遗故事、观看非遗展示、展演等形式,在火爆出圈的中庙茶社布设非遗摊位,引导群众走近非遗、体验非遗,实现了非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精彩蝶变,为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郁辰)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