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右一)在千缘模具车间忙碌(宣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4月,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飞多了一个新身份——宣城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协管科技和人才工作。从宁静的大学实验室到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他开启了一段“把论文写在车间里”的新生涯。
为推动科技创新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乡镇、园区科技管理能力和创新水平,赋能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宣城市宣州区选聘优秀科技人才赴基层挂职,服务地方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机制,为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刘飞教授正是这一机制下首批走进园区的科技副职。
校企“牵线人”
2024年11月28日,安徽福美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获安徽省人社厅批准设立第十五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博士后招收培养工作,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博士人选。
了解到企业这一需求后,刘飞主动深入企业调研,精准把握其技术瓶颈与人才需求。“不是简单推荐博士,而是要找到专业高度匹配、真正能帮助企业突破生产工艺的专家。”他说道。
经过半个月的多方对接,刘飞为福美达推荐了一位理想人选——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蔡婧博士。经过四五轮深入交流,蔡婧博士于今年9月成功签约进站。
“蔡婧博士的研究方向与企业高性能新材料的研发需求高度契合,不仅为企业注入了前沿科研力量,也实现了高端人才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刘飞说。
一线“解题人”
在安徽千缘模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时常能看到刘飞蹲在大型模具前仔细察看焊接痕迹。“这个焊缝可以优化。”他指着一处说道,“采用新工艺能大幅延长使用寿命。”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多次带领合工大专家团队深入企业,有时穿着工装与工人一起调试设备,有时在实验室分析材料成分。通过持续攻关,团队最终开发出一套先进的模具修复焊接新工艺,显著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和模具使用寿命,帮助企业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科技工作者就该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刘飞感慨道,“这里的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比发表论文更让我自豪。”
千缘模具董事长秘书王毅也表示:“与高校团队的合作,使我们解决了模具焊接中的多项技术弊病,提升了整体质量标准。我们期待继续与高校保持深度交流,推动产品持续优化。”
产业“规划师”
刘飞并不满足于解决单个企业的问题,更着眼于布局未来产业赛道。他积极参与推动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链协同发展,协助企业申报“基于绝缘膜开发与0BB互联工艺的高效TBC太阳能电池组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瞄准光伏产业前沿,致力于突破高效电池组件制造关键技术,对提升区域新能源产业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为精准把脉企业需求,他还实地走访安徽科峰合金、宣城南铝创佳金属科技等重点企业,与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深入交流,系统梳理企业在研发升级、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瓶颈与机遇,为宣城高新区制定科技与人才政策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对我个人而言,能到园区挂职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锻炼。”刘飞表示,未来他将进一步深入走访企业,带领更多高校教师共同下沉一线,更精准地对接需求、服务企业,推动政府、高校、企业三方更加紧密合作。“这不仅契合宣城高新区的发展重心,也是合工大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陈莉)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