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新汴河的水面上,碎金般的光影随着涟漪荡漾。河堤上,晨跑的年轻人与打太极的老者擦肩而过;不远处,一群摄影爱好者正架起相机,拍摄河岸的花海……

新汴河,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曾是宿州人记忆中的“功能河”,如今又悄然酝酿一场华丽转身——从传统的水利廊道升级为“全景式滨水微度假休闲旅游区”。

宿州新汴河景区。(苏洋 摄)

蓝图:生态客厅诗情画“邑”

“如果把宿州比作一个家,新汴河就是我们的‘生态客厅’。”市新汴河景区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策划运营部负责人金铭在接受采访时,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据介绍,未来的新汴河,将是一个融合多样化城市野趣休闲功能与优质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全景式滨水微度假休闲旅游区。

翻开《宿州市新汴河景区旅游总体规划(2022—2035年)》,可以看到,依托现在新汴河4A级景区范围,沿新汴河上下游拓展、东西向延伸,面积约43平方公里的规划空间如同一幅水墨长卷。在这里,“生态客厅,诗情画‘邑’”的蓝图跃然纸上。

这份规划方案,堪称新汴河的“重生秘籍”。规划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廊双核,四区十脉多板块”的空间格局。

“一廊”是新汴河滨水生态休闲廊道。这条“绿丝带”将贯通东西,用步行道和骑行道串联起沿岸的风景。想象一下:清晨你可以沿着河边慢跑,傍晚又能骑车欣赏落日,一条廊道就“承包”了全天的运动需求。

“双核”的设计更是妙笔生花。城市中心水岸核就像客厅的主沙发,由汴北中央公园、云科公园、三角洲公园组成,主打文化研学和高科技体验;而城郊生态游憩核则像客厅的景观阳台,以引河交汇处的花海为核心,打造出一片生态秘境。

最精彩的要数“四区”的划分。规划师们像是给河流施了魔法,让它从西到东变换出四种截然不同的“表情”:

云都邑片区——城市的“智能面孔”。这里是新汴河的“科技担当”,AR导航、虚拟导游等现代科技将让千年汴河与“云都”宿州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可以看到隋唐时期运河漕运的盛景。这样的“时空穿越”体验,谁能拒绝?

汴河情片区——文化的“温柔眼眸”。非遗工坊里,老人们正在制作砀山梨膏;水岸戏台上,泗州戏的唱腔随风飘荡。这里把宿州的文化基因解码重组,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鲜活的具象场景。

生态画片区——自然的“调色画板”。春天,樱花落在肩头;夏季,紫薇花开成海;秋天,芦苇荡起金波;冬日,梅花飘香。规划师们延续了“隋堤看花”的古典意境,用四季不同的美景描绘出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摄影爱好者们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在这里收获朋友圈点赞了。

田园诗片区——郊野的“运动基因”。稻田迷宫、亲子农场、骑行驿站……这里把农耕文明与现代休闲完美嫁接。周末市民带着孩子来认认庄稼,或者在田野间来场骑行比赛,城市里缺失的自然教育,在这里都能补回来。

此外,“十脉”指十条特色景观轴脉,通过支河和绿廊渗透入城;“多板块”则包括6处连片开发板块和30处文旅板块,确保开发与生态平衡。

期待:重现“此去淮南第一州”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很多宿州人对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里的这句诗很熟悉,但问起汴河的历史,年轻人多半会露出茫然的表情。

“苏轼《南乡子·宿州上元》中曾用‘浅黛横波翠欲流’形容这里,但许多文化记忆被淡忘了。”金铭告诉记者,未来,新汴河景区将复现“隋堤看花”的盛景,并打造“汴情八苑”等场景,用沉浸式剧场、非遗工坊等方式让历史“活”起来。

“过去治水重在防洪,现在我们要让河岸‘会呼吸’。”金铭介绍,在保障防洪排涝和水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将构建城景生态骨架,完善自然生境系统和韧性海绵系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育,打造“浅黛横波翠欲流”的生态廊道。“以后能经常看到白鹭群飞的场景,孩子们可以参加湿地研学,这才是城市该有的自然味儿,才是‘此去淮南第一州’该有的模样。”

周末的新汴河景区东段河畔,帐篷星罗棋布。市民陈晨正张罗着餐桌和烧烤架等,准备和家人在这里野餐。“从市区开车到这里只要半个小时,非常方便。”陈晨说。

像陈晨这种“近郊微度假”需求,正是新汴河景区瞄准的新赛道。

未来,新汴河景区将以临水型郊野休闲、度假创意酒店为特色,强化水岸花海、渔乐水园、城边游园等景观构造品质,拓展时尚夜街、汴情八苑、休闲农庄等消费空间,提升滨水游憩、康体健身等服务配套质量,做到郊野休闲活动集文化养性、生态养心、康体养身于一体。

在新汴河畔,记者遇到了带着孩子游玩的市民王先生。“周末这里人越来越多,要是能有个闻着咖啡香看书的地方就完美了。”他指着一处空地说,“听说这里要建一座公益书屋,到时可以来看看。”

他说的正是“风行者”协会自筹资金修建的公益书屋。此时,协会参与书屋建设的成员们正在河堤上比划着图纸,阳光在他们卷起的蓝图边跳跃。

作为一家民办社会组织,“风行者”协会积极投身到新汴河景区的建设中,为了把书屋打造成“水岸文化客厅”,已经数易其稿。会长陈峰的电脑里存着十几个版本的设计方案,从落地窗的弧度到书架的木纹都反复推敲。“既要让人们坐得住,又要让游客看得美。”陈峰说,这个枕着汴河流水的书屋即将破土而出,或许等到秋叶泛黄时,就能闻到飘散在水岸微风里的书香和咖啡香了。

未来:重新定义新汴河的价值

站在新汴河景观桥上,市新汴河景区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谢长丰描绘着蓝图:“我们的目的是打造一条展现宿州历史基因的文化魅力之河、保证河岸水利与生态安全的生态风景之河、承载居民与游客休闲需求的活力休闲之河。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义新汴河的价值。”

目前,新汴河景区正加速推进运河非遗小镇、“一宿千年”水上夜游、蕲园康养综合体3个项目。

运河非遗小镇项目以168亩唐宋风貌建筑群为核心,将聚合9项国家级非遗资源,打造集活态传承基地、非遗博览馆及大师工坊集群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同时,配套沉浸式剧场与文商旅设施,致力于构建省级文旅休闲示范区。

“一宿千年”水上夜游项目将在5.3公里汴河水域构建融合楚汉文化、数字光影与A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场景。项目包含“汴水隋风”“星河入梦”等四大主题篇章,并配套建设非遗美食街与定制游船服务,旨在打造皖北地区夜游新地标。

投资规模最大的蕲园康养综合体,将首创“生态疗愈+智慧康养”模式,联动森林资源与中医文化,建设自然疗愈中心、全龄康养社区及四季养生节庆体系。

三大项目将推动新汴河景区形成“文化传承+科技体验+生态康养”水岸联动新格局,为宿州文旅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复兴:重落日与花香的邀约

而对普通宿州人而言,未来或许更朴实。采访中,一位在河畔散步的老人说:“我小时候看到过新汴河的开挖过程,儿子在这儿摸过鱼,以后孙子估计要在这儿学划桨板、谈恋爱喽。一条河串起了我们家的记忆,以后它又要给更多人创造新回忆了。”

夕阳西下,新汴河披上了一层金色薄纱。河岸的咖啡馆里,人们三三两两地坐着。带着孩子骑行的市民周女士忍不住停下来拍照。看着眼前的美景,她满怀憧憬:“希望以后这里能像杭州西湖一样,既是风景,又是生活。”

在新汴河的蓝图里,宿州人看到的不仅是旅游收入,更是一种城市发展范式的转变:当生态从“配套”变为“中枢”,当文化从“遗产”变为“场景”,这条河便成了撬动城市升级的杠杆。

新汴河,承载着历史,跃动着活力。未来的新汴河,既是宿州的生态安全屏障,又是市民、游客心中的诗情画“邑”,更是每个宿州人对生态与烟火和鸣的美好生活想象。

“我们的目标是辐射长三角。”谢长丰信心满满,“当游客说起宿州,不再只是‘烧鸡’和‘奇石’,还有‘新汴河的落日与花香’。”

这场河流的“文艺复兴”,才刚刚开始。(记者 徐蕾)

编辑:刘畅司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