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滑集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变“被动接访”为“主动问需”,通过“村头群众会”搭建干群“连心桥”,推动“有事找书记”机制走深走实。今年以来,全镇累计召开群众会410余场,收集问题建议700余条,即时解决率达82%,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村头群众会”开在群众身边,政策宣讲更接地气
在滑集镇朱刘村的文化长廊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会”正在进行。村民们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低保申请要哪些材料?”“小麦赤霉病咋防治?”村书记李素英一边记录,一边耐心解答,时不时还掏出手机,现场连线咨询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进行指导。
“六必访六必记”工作法,问题解决更高效
“以前有事得跑村委会,现在书记直接到村头找我们!”史庄村村民王大爷感慨。滑集镇推行“六必访六必记”工作法,要求村书记必访困难户、返乡人员、信访户等六类重点群体,必记民生诉求、安全隐患等六类问题,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闭环管理+长效赋能”,机制运行更可持续
为避免“群众会”流于形式,滑集镇建立“收集—交办—督办—反馈”全流程闭环,并创新推出三项保障措施:一是“云上群众会”扩参与:在外务工人员可通过视频连线参会,确保“流动人口”诉求不遗漏;二是“能人智库”强支撑:整合镇级农技专家、法律顾问等资源,组建“村级智囊团”提供专业支持;三是“积分激励”促长效:对积极建言献策的村民给予“文明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激发参与热情。
“村头群众会不是走过场,而是要开成解决问题的‘诸葛会’、凝聚人心的‘同心会’。”滑集镇党委书记韩静表示。下一步,该镇将推广“群众会+网格化”模式,进一步擦亮临泉县“有事找书记”治理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
从“群众上门”到“干部下沉”,从“问题积压”到“现场解决”,滑集镇通过“村头群众会”让“有事找书记”机制真正活起来、实起来。这一实践生动证明:只有把议事桌搬到百姓身边,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基层治理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潘静茹)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