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黄山9月25日消息(记者 张宣剑)初秋,雨淅沥沥的下,皖南的山川草木、田间陌头碧绿如洗,处处皆成了“画里乡村”的画卷,正如歌中所唱“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
一路看不够的田园风光,青山云蒸雾绕、山间云岚飘缈……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处有着荷塘美景地。细雨如丝,一位披着黑色拉链衫外套,将外套上的连衣帽随意戴在头上,双手插在运动裤裤兜里干练的小小个子的女子,这位土生土长、朴实干练的女子就是黄山区焦村镇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陈贞。
“新农人”陈贞(央广网发 黄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陈贞,70后,黄山区焦村镇五丰源专业种养合作社的掌门人。90年代末,陈贞走出大山,来到江苏南京地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在人生创业道路上取得了第一桶金后,她没有去躺平、去坐享安逸,而是选择回乡创业。
为此,有人说她是“傻子”,为什么说她“傻”,在江苏二十多年的打拼,她干一行爱一行,硬是掌握了稻渔种植养殖的科研技术,从稻渔植养技术“小白”,已俨然成为行业内专家,她如果留在江苏,可以享受其省份行业内专家的优厚待遇。
“留在江苏会有很很优厚的待遇,但还是想回到家乡,为家乡多做点事,希望能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陈贞说。
万事开头难,想当初在2016年,将家乡的土壤水样送检后,数据显示适合水稻选种的生长。陈贞就这样回乡风风火火的干起来,谁料,实验种植后,问题出来了,土壤内含沙量较多,水份容易流失,不利于水稻生长,怎么办?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必须解决。陈贞带领着她的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在取得成功后,陈贞秉持“取之于田,用之于民”的观念,除了流转1400余亩核心产地土地以外,五丰源在开垦荒地,农事作业等方面,采用村庄“谁有时间,谁会做,就用谁”的原则,解决了当地留守民工再就业问题。
自2016年以来,在五丰源的种养示范带动下,稻渔种养面积已扩大到3000多亩,年产优质小龙虾5万公斤、螃蟹1.5万公斤、优质水稻400万公斤,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如今合作社带动1300多农户,带动群众年增收超过100万元,有效发挥了“龙头”示范作用。
致富不忘公益,合作社常态化开展巾帼爱心助学、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累计捐款捐物2万余元,向脱贫户捐赠鸡苗,向红十字会捐大米,为卡点捐抗疫物资,关爱慰问困难学生和患病妇女等。陈贞荣获全省百佳新型职业农民、黄山市巾帼建功标兵、黄山市三八红旗手、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陈贞这些年辛劳付出得到的肯定。
说到“五丰源”未来的发展,陈贞谦虚的说,自己就是一介“草根”,但她清楚的知道,公司未来的发展和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下一步将思考建立属于“五丰源”的企业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滋润五丰源的文化土壤,培育文化环境,提升新时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员工带来更好的收益。
此时室内大家品尝着生态园荷塘里生长的软糯甘甜的菱角;窗外斜风细雨,美丽的荷塘和成群在水田里悠闲觅食的白鹭。这一切莫不展现五丰源稻渔植养后生态环境的良好。
稻渔植养是新时代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无污染和有机植养的结合,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新时代农民提升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有千千万万个像陈贞一样的“新农人”,富贵不忘桑梓,倾情造福家乡。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