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滁州11月28日消息(记者 刘浩)滁州山水,曾因宋代文豪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而驰名千古。如今,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群现代人正追寻着先贤的遗风,于田园乡野间,重新定义着生活。
一块写着“不意此茶亦醉翁”的木牌,立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的一家糖水铺前。

“不意此茶亦醉翁”的木牌(央广网记者 刘浩 摄)
老板刘凡今年33岁,一年前带着家人从城市搬来这里,租下茶园、菜田、鱼塘和这间铺子,过上了种地、煮糖水的村居生活。
“‘醉翁’之意,未必仅在酒中。一盏清茶,若能品出山水之乐、田园之趣,同样能令人心醉神迷。” 刘凡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
他所追慕的,正是一千年前那位因贬谪而来此的滁州太守欧阳修。
当年38岁的欧阳修,曾在这片山水间与民同乐、寄情自然。他的达观,穿越千年,成了如今滁州的一张城市名片,也吸引着像刘凡这样的年轻人——从城市转身,回归田园,重新定义属于自己的“松弛感”。

位于滁州市南谯区的井楠村(央广网记者 刘浩 摄)
与刘凡的糖水铺子比邻而居的窑烤面包店老板胡自侨,亦是与刘凡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他去年成家后,选择从省会返乡,与妻子一同钻研古法窑烤技艺。泥炉果木,慢火细焙,这带着乡土气息的醇厚味道,在当地的消费市场悄然走红。
谈及现状,胡自侨说:“一年下来,收益不错,难得的是能在自家门口,过上这般踏实、悠然的日子。”
在井楠村,这样的年轻创业者正形成一个小生态:糖水铺、窑烤面包、咖啡师、摄影师……他们共同构筑了一个“乡村开放式生活街区”,不卷不内耗,却充满生机。

胡自侨制作面包馅料(央广网记者 刘浩 摄)
当然,单靠一个村子的魅力,难以持续吸引人流。滁州的乡村振兴,正在用更系统的打法,把点连成线,把线铺成面。
在井楠村周边,绵延11.3公里的南谯施集步道1号线,如一条丝带串联起“栗山茶海”、“愿景民宿”等核心景观,将生态观光、农旅体验与自然教育融为一体。 “井楠茗宿”群,在盘活闲置农房的同时,更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民宿风光(央广网记者 刘浩 摄)
滁州,这座因欧阳修而浸润着千年文韵的古城,如今正被一群新时代“醉翁”赋予新的生机。
滁州,不再只是语文课本里的一篇古文,更成为一批年轻人选择慢生活、实践新乡村梦的现场。
刘凡说,他们在这里,不是逃避,而是回归;不是躺平,而是用更自在的方式“支棱”起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