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百亩桃园,果农在展示采摘的鲜桃。记者任雷通讯员蒋庆章摄

国庆前夕,涡阳县曹市镇辉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瞻仰者。作为皖北地区规模最大、建成最早的抗日烈士陵园,这里不仅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也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苍松翠柏掩映之下,314名新四军英烈在此长眠。

“1939年9月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曹市集牛氏祠堂召开……”9月24日,红色讲解员牛炎奕在新落成的辉山红色文化广场,向蒙城县200名党员干部讲述烽火岁月。“原先陵园空间有限,难以充分满足群众学习需求。”辉山村党委书记牛雪峰介绍,今年村里投入近300万元,在陵园正前方新建红色文化广场,既拓展了空间,也丰富了红色教育载体。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近年来,曹市镇与辉山村积极探索“实物+故事+体验”立体化红色传承模式:2018年投入800余万元升级陵园,修复公墓、重建陈列馆,开设“红色课堂”,邀请亲历者后代讲述历史;2022年启动“辉山英烈记忆工程”,为314名烈士建立数字档案;通过拍摄纪录片、编排情景剧、开展校园红色教育等形式,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已突破5000万次。

红色资源也激活了乡村经济。村民侯虎经营的“红色记忆”民宿成为游客热门选择,“每年国庆,不少客人从山东、江苏、上海专程赶来。”侯虎说,“我现在不仅是民宿老板,还是红色文化宣传员。”仅民宿一项去年就有10多万元收入。

在辉山村蔬果种植合作社的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阳光玫瑰”葡萄,准备发往合肥、山东等地。包装盒上,“英雄筑梦和美辉山”的标签格外醒目。一旁近百亩的桃园,10多个品种的鲜桃可从6月采摘至10月。“今年亩产超1000公斤,每公斤12元左右,我们通过电商将桃子卖到了全国。”管理人员李贵芳说。

目前,辉山村蔬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拥有种植、养殖、加工及餐饮企业66家,带动近千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预计突破150万元。

“红色基因是乡村发展的‘精神密码’。”牛雪峰表示,未来将继续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看得见美好未来。(记者任雷 通讯员蒋庆章)

“三线”旧址 一支画笔描绘新景

游客在霍山县诸佛庵镇画家村体验红色主题密室。通讯员雷威摄

秋日里,沿着霍山县蜿蜒的山路驱车深入,竹海茶园的翠色渐次浸染视野。当青瓦红砖的民居与斑驳的工业厂房在诸佛庵镇的青山环抱中错落显现,大别山仙人冲画家村便悠然展卷。

这里曾是机器轰鸣的“三线”军工基地,如今已是飘散着油墨清香的艺术聚落。一场持续近十年的“艺术返乡”实践,让这片土地在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与艺术创作的交融中,探寻出一条独特的振兴路径,而其中最深刻的底色,正是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

自2015年起,诸佛庵镇将闲置的“三线”厂房改造为画家工作室,吸引80余位知名画家入驻。如今,5.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实现了“厂房变画室、村庄变展厅”的华丽转身。艺术与红色的交融,催生了多元业态:全省首个红色主题密室、竹文化馆、艺术民宿……村民的茶叶、笋干等农产品也不愁销路。艺术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审美价值,更打通了“红色资源”向“红色经济”转化的创新路径。

画家村里,2015年同时建起来的安徽三线军工博物馆,由原皖西机械厂改造而成,是一家三线文化主题博物馆,斑驳的机床与珍贵史料无声诉说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奋斗岁月。

叙事方式的创新突破,让红色文化持续释放强大吸引力。作为全省首个红色主题密室,《红夜》以当地英烈刘淠西的事迹为主线,巧妙运用“穿越剧场”“机关解谜”等沉浸式互动,让游客化身“地下工作者”,亲身体验1929年诸佛庵民团起义的惊心动魄。“这种形式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触摸到的温度。”来自武汉的游客李建军说。这种将红色教育融入时尚体验的模式,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使红色文化从静态参观变为动态参与。

诸佛庵镇拥有万亩竹海、千亩茶园,森林覆盖率达82.1%。在画家村的竹文化馆内,游客们既能聆听红色故事,也能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竹编技艺。这种“红绿交融”的模式,让红色之旅有了更丰富的载体,也让绿色生态增添了文化内涵。

今年以来,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500万元,村民因旅游产业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真正实现了“红色引领、绿色增收”。(记者唐欢通讯员陈波)

烽火藕塘 一粒花生撬动市场

“这块破旧门板,是当年刘少奇同志在这里召开第二次中原局会议时使用的床。”日前,在定远县藕塘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内,藕塘镇副镇长王国庆指着一件馆藏文物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以定远藕塘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馆内,一张张斑驳的黑白照片定格烽火瞬间,一件件锈蚀的武器承载战斗记忆,一幕幕还原的历史场景生动再现了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烽烟散尽,这片浸满热血的土地,早已换了新模样,正是先烈们当年奋斗的愿景。”王国庆的声音里满是崇敬。

从烈士陵园出来,往西北走两公里,藕塘花生产业园的轮廓便清晰浮现。园区内,一排排现代化厂房整齐划一。厂房外,宽敞的马路纵横交错。

在定远县鑫藕塘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包装车间,着装统一的工人们,麻利地将木槌酥、南瓜子酥、坚果燕麦棒等产品装箱。“现在是淡季,每天能发3000多单;到了旺季,一天6000多单都是常事,公司年销售额达到8000万元。”企业负责人吴磊谈及经营情况时,脸上满是笑意。

不远处的安徽明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里,年产5000吨的4条坚果生产线“火力全开”,机器运转的嗡鸣声不绝于耳。“批发是我们的传统优势渠道,不过电商风口也没落下。”企业负责人季松波表示,他们与多家大型电商客户合作,通过“云销售+网络推广+直播带货”的模式拓宽销路,产品供不应求。

“‘买全国卖全国’是镇里花生产业的现状。”王国庆语气里满是自豪。藕塘镇是皖东地区最大的花生制品集散地,目前产业园总规模规划1155亩,前三期已经完成270亩建设,入驻14家休闲食品企业,年创产值4亿元,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500人,形成一条从种植、采收、加工到农副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未来还将围绕食品制造、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三大领域精准招大引强,目标是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休闲食品产业商贸物流中心。”王国庆动情憧憬,在藕塘这片红色土地上,一粒小小的花生,串联起“红色传承”与“绿色崛起”,它不仅拓宽了市场,更以产业发展为笔,勾勒出新时代镇域经济的奋进姿态。(记者李邦军通讯员包增光)

秘密枢纽 一爿山村幸福蝶变

郎溪县梅渚镇黎明村俯瞰图。记者罗鑫摄

仲秋时节的皖南,层林尽染。郎溪县梅渚镇黎明村内,一方镌刻着“郎溪县进出口货物检查处旧址”的青石铭牌,在午后的光影间默然伫立,诉说着八十多年前那段峥嵘岁月。

时光回溯至1937年淞沪会战后,位于皖南的梅渚镇,凭借联通苏南与徽州的水陆要冲之利,成为战时物资流转的重要节点,一时商贾云集。1939年,国民党当局于此设立安徽郎溪进出口货物检查处,意图管控物资流动。然而,历史的走向出人意料——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周密策划下,该机构被悄然“转化”,成为由中共党员石云阶实际掌控、秘密连接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与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枢纽。

“石云阶是一位极具智慧与胆识的领导者。”研究当地历史的省作协会员周玉福如此评价。石云阶巧妙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为郎广游击队的成立奠定基础。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的危急时刻,这里更成为掩护突围将士转移的安全通道。这条隐蔽战线,在近两年的时光里,以其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为抗战事业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烽火散尽,薪火相传。信步今日的黎明村,白墙黛瓦与生动描绘红色故事的墙绘相映成趣。分类垃圾桶有序摆放,曾经杂草丛生的角落,已化身村民休憩闲聊的广场花园。“以前这路口根本没法下脚,现在好了,环境美了,心里也亮堂了。”村民徐国宝的感慨,道出了村庄由外至内的焕新。

这焕新不止于“面子”的光鲜,更源于“里子”的扎实治理。村里以“绣花”功夫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根治内涝,增建停车场,切实解决民生痛点。而真正驱动村庄持续发展的,是自2016年起探索的“资源整合、抱团共赢”的产业振兴之路。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共建标准化厂房、开发仓储项目,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年收入突破百万元。“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村民黄先胜的笑容,是发展成果最直接的体现。

夕阳熔金,晚风轻拂。村文化广场上,乐曲悠扬,舞步欢快,老人对弈闲聊,孩童追逐嬉戏。眺望未来,黎明村党委书记朱小锁目光坚定:“我们将继续拓展鱼塘养殖、光伏发电等多元产业,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乡亲。”(记者罗鑫)

做好“守传融”激发奋进动能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精神传承和文化赓续,创造了灿若星辰的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更是其中不朽的篇章,深深融入了民族的血脉。

红色文化铸就精神丰碑,承载着伟大革命者、开拓者舍生取义、革故鼎新、艰苦奋斗的不朽功勋;红色文化点亮信仰之光,凝聚着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信念;红色文化树起希望灯塔,照耀着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奋进之路。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站在风云变幻、日新月异的时代风口,作为红色资源大省,我们更要做好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笃定航向,奔向未来。

进一步保护红色文化,压实“守”的力度。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持续修缮和保护好全省红色遗址、遗迹、纪念馆,全面挖掘和展示好安徽的革命人物和革命事件,深入提炼和解读好红色资源的要义精髓,秉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修好“红色家谱”,守好“红色宝库”。

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放大“传”的声音。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就要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声音”。要不断创新展览展陈、理论宣讲、新闻报道、文艺创作等传播形式,丰富传播内容;加快科技赋能,创新技术手段,让红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让红色文化成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精神力量源泉。

进一步用活红色文化,延伸“融”的路径。红色文化不应囿于过往的历史,而应融入当代人的集体记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生产力。要想方设法做好“红绿结合”“红旅结合”等大文章,着力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许蓓蓓)

编辑:赵家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