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安徽外贸逆风而上,顶住压力、保持动力、展现活力,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据海关统计,2025年上半年,安徽进出口总值保持全国第9、中部第1位,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分别高出全国12.3、8.2、17.4个百分点,连续10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进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6、长三角第1位。

逆风当奋楫,破浪勇争先。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安徽制造”以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在外贸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

上半年,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58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2%。其中,出口3098.5亿元,增长15.4%;进口1486.9亿元,增长14.7%。

安徽外贸的亮眼数据,不仅彰显外贸强劲的发展韧性,更展现在产品结构优化、贸易伙伴拓展、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卓越成效。

从科创能级的不断跃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捷报频传”,到主动抱团走出去,开展“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持续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安徽外贸“内外兼修”,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位次明显提升,已经跻身外贸大省行列。

“走出去”的“安徽制造”,正逐新向优,奋力开拓海外市场“新版图”。

“科技含量”变“贸易增量”

近年来,安徽的产业“新引擎”不断跑出外贸“加速度”。

上半年,安徽省自RCEP其他成员国进口电子元件69.9亿元,增长65.6%,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趋势明显。在进口供应链的高效参与下,上半年安徽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708.8亿元,增长11.7%。此外,安徽省近三成的汽车零配件进口自东盟地区,持续助力全省汽车产业升级,上半年安徽省汽车出口46.1万辆,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安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为不断提高“安徽制造”的科技“含金量”,安徽省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培育形成11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14个省大数据产业园、4个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特色软件园区16个市全覆盖。

聚焦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核心工业软件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推广“车芯”协同攻关模式,支持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和产业化,累计实施数字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700余项,推动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已在部分“卡脖子”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创新技术和拳头产品。

记者从省商务厅了解到,我省坚持以贸带产、以产兴贸,聚焦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加大外向型项目招引,面向全球配置整合资源,打造了一批本土跨国公司。

创造了奇瑞自主品牌乘用车、江汽中高端轻卡、合力叉车、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等多个全国出口“单项冠军”。晶合集成显示驱动芯片市占率居全球第1。视涯消费类硅基OLED产品市占率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出自合肥经开综合保税区。

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今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将拓展完善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特色功能应用列入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高位推进,安排1800多万元用于安徽智慧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我们将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规范、调用规则,依托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协同商务、海关、边检、海事、物流服务企业等的信息化平台,推进跨部门、跨系统数据交换共享和功能对接。”安徽省政府口岸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依托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优化整合水运口岸、航空口岸、中欧班列等平台数据资源,高质量建设安徽智慧口岸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丰富业务场景,推出一些特色功能。”该负责人表示,比如,在电子单证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业务办理服务;增添融资保险功能,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数据授权共享,压减结汇、保险等金融业务的办理流程和操作成本。

此外,为促进“安徽制造”融入国际市场,安徽省商务厅牵头组织100支左右招商小分队赴境外开展“走进跨国公司总部”活动。组织5000家次企业参加境内外国际展会,举办15场左右安徽外向型产业主题展。积极推动外贸产品标准与合格评定走出去。发挥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作用,开展10场左右“金融+”“汽车+”等专题活动,推动汽车、光伏、锂电等优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参与国际竞争。

为加速货物通关,安徽省持续推动进出口货物“远程属地查验”和“批次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深化“离港确认”“联动卸载”改革,强化区域通关协同。“远程属地查检”是指海关和企业通过远程视频实时连线,对企业申报的进出口货物在进口目的地或出口产地完成检验检疫作业。“批次检验”是海关在出口危险品领域推出的一项监管改革措施,该模式下出口危险品由“批批检验”变为“一次现场检验、多次申报出口”。

改革试点以来,相关企业查检时间由过去的2天至3天缩短至半天以内,出口危险品和危险货物包装实际现场检验批次减少65%,涉及货值7.05亿元。

据了解,安徽省将在总结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让更多省内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持续优化跨境贸易监管服务。

立体物流赋能外贸提速增效

合肥海关聚焦畅通“空铁水公”立体物流大通道,持续优化监管服务,推动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力,为安徽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今年上半年,在合肥海关高效监管下,619.6万吨货物通过跨境物流高效链接全球市场,内陆开放效能显著提升。

——航空物流:创新提速,支撑“快进快出”。在合肥新桥机场首创“空侧直通”模式,国内转国际货物实现机坪内部直连,单票转运时间由2小时大幅压缩至15分钟。“绿色通道+机坪直提”组合措施为进口半导体、生鲜产品提供“零等待”通关保障。全力支持合肥、芜宣机场新开6条跨境电商定制航线,推动空港货运量跑出“上扬曲线”。6月份,合肥空港进出口货运量同比激增410%;芜宣机场上半年货运量突破5000吨。

——铁路运输:优化通关,拓宽“出海路径”。全面推行“铁路快速通关”模式,变口岸查验为本地放行,班列货物抵口岸即可换轨出境,压缩运输周期1-2天,企业成本降低30%。创新推出“铁公多式联运”模式,实现铁路干线运输与公路运输“一单制”全程贯通,较传统模式节省5-10天。近日,安徽省首票“铁公多式联运”业务成功自芜湖经新疆口岸出境,为机电产品等拓宽了高效出海新通道。

——内河水运:释放潜力,降低“物流门槛”。积极助力省内港口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联动接卸”监管模式实现省内水运口岸全覆盖,企业通关手续减少50%,境内运输成本降低30%。实施“直装直提”作业模式,将海关监管嵌入港口流程,进出口货物仅需在码头装卸1次,在港停留时间压缩90%。上半年,“联动接卸”模式监管1.02万标箱,“直装直提”模式监管1.38万箱次,同比分别增长226%和73%,有效降低了大宗商品、整车出口的物流成本。

安徽省高效便捷的立体物流体系有力支撑了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的“快进快出”,拓宽了机电产品“出海路径”,降低了大宗商品“物流门槛”,显著提升了安徽作为内陆省份的对外开放水平,为外贸发展注入了更多“确定性”和“新活力”。

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

今年6月19日上午,正值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圆满落幕之际,一列满载100TEU、货值逾200万美元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鸣笛启程,这趟列车装载着白色家电、汽车配件、子午线载重胎等“安徽制造”产品,将经霍尔果斯口岸穿越中亚腹地,最终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此趟列车的发运,标志着由合肥物流集团旗下合肥国际陆港公司开行的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运量正式突破5000列,货值、货重、满载率等核心运营指标持续稳居全国同类班列前列,展示了安徽省制造产业的蓬勃生机。据悉,2025年以来,中亚方向去程班列箱量达5190标箱,同比增长24.88%。

“安徽制造的技术非常先进,我们很希望与安徽企业达成合作关系。”近日,在由省商务厅牵头举办的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上,一家德国的企业负责人对“安徽制造”发出了充分肯定。

在这场大会上,接到“安徽制造”的邀请,近百家德企响应,其中不乏大众、西门子、拜耳、宝马等世界500强企业和通快、福伊特等隐形冠军、智能制造企业。

据悉,在当天举办的海客圆桌会上,进行了5场专题对接活动,围绕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医药等重点新兴产业,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实地考察,建立企业之间的对接,摸排企业之间的合作需求,帮助安徽招引更多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的“金娃娃”项目。

“得益于RCEP框架下关税减让及东盟国家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需求,今年以来,我省机电产品出口形势较好。”合肥海关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安徽省对东盟出口机电产品58.4亿元,同比增长49.1%,其中,电子元件、集成电路、汽车分别出口17.3亿元、14.6亿元、9.9亿元,分别增长947.1%、65.6倍、169.5%,合计对安徽省向东盟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56.7%。

欧盟、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依托国际化交流平台的搭建、外贸渠道的建设和相关政策等优势,安徽省的外贸“朋友圈”在不断扩大,贸易质量不断提升。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484.9亿元,增长14.9%,占进出口总值的54.2%,较去年同期提升3.8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进出口617.1亿元,增长34.5%。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182.5亿元,增长23%。同期,对欧盟、日本分别进出口613.2亿元、241.7亿元,分别增长20%、28.1%。(记者 张毅璞 汪应智)

编辑:徐秋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