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安徽省首个“碳信用账户平台”在淮北市上线,22家“绿色”企业与当地金融机构现场达成近10亿元授信,涵盖节能改造、分布式光伏、碳汇开发等项目。

发展绿色金融,“数据孤岛”和信息不对称,是最大难题。该平台上线后,碳强度、碳效率等级等数据,不再单纯只是报表里的枯燥数字,而是能变现的绿色资产。“某制造企业能源消耗数据经12项动态指标换算,生成‘浅绿’信用等级,系统自动推送3款专属信贷产品,其中一款挂钩贷款年利率直降0.2个百分点。”人行淮北市分行相关负责人在现场演示时说,下一步,供电企业的峰谷电耗、税务部门的研发抵税记录等,这些曾经沉睡在政务云里的碎片信息,将被算法汇总成“淮北碳信用报告”,形成包含传统信用评价和碳效等级的双重标识系统,为企业的碳排放精准画像。

据介绍,该平台设有四色预警机制,如果企业碳消耗触及“红色警戒线”,平台会立即触发专项辅导;而保持“深绿”水平的新能源公司,则享受快速办理的通道。目前,该平台已测试预录入158家企业碳账户信息,其中拥有绿色标签的企业50家。(记者吴永生通讯员黄顺)

编辑:刘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