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风雷,激荡百年。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回望那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依然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惟立大志,方成大器。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用算法赋予钢铁以灵性、演员陈丽君让越剧这一文化瑰宝重绽光彩、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四十五载扎根冀南大地进行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青年榜样们很好地诠释了:作为青年,无论投身于哪项事业,只有将人生的坐标定位于家国的经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成就生命的壮阔。

惟有笃行,方能致远。青年群体的真正力量,在于将理想付诸实践。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一代要珍惜时代给予的机遇,像“北斗”团队那样勇攀科技高峰,像“嫦娥”青年那样探索未知领域,在各自岗位上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乡村振兴的田垄上“长出”智慧农业的芯片,当量子计算机的算力冲破西方科技霸权,当合肥科学岛吹响科技自立自强的青年“冲锋号”,五四精神便已经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五四”的火种也将会在青年执炬者手中代代相传。(班慧)

“科学岛”上追梦人

合肥市西郊蜀山湖畔,坐落着一座被誉为“科学岛”的内陆小岛,这里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

眼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房震正在做下一代55T级混合磁体中内插磁体的方案设计,为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十五五”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二期项目做准备。

房震是国家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高场水冷磁体负责人。2018年,房震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强磁场科学中心,当时大科学装置正处于关键的技术攻关期,水冷磁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瓶颈,他迎难而上,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由熟悉的超导磁体技术迅速调整为陌生的水冷磁体技术。

2021年,他勇挑重担,负责了第二代混合磁体内插水冷磁体研制这一重大且艰巨的任务,通过反复实验和精密计算,结合多项新开发的技术,他化压力为动力提出一套革新性的技术方案,这也是提升大科学装置性能冲击世界最高稳态磁场纪录的关键。

“磁场越强,科学发现的机遇就越多。强磁场就像一个显微镜,在它的放大下,通过人为干预和观察,可以揭示物质的内在规律。”房震说。

近年来,房震亲眼见证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一个个历史性时刻。2022年8月,团队自主研制的混合磁体在26.9兆瓦的功率下产生了45.22特斯拉的全球最高稳态磁场。2024年9月,团队自主研制的第六台水冷磁体,成功产生42.0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打破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41.4特斯拉的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关键跨越,创造了强磁技术发展的“中国速度”。

创造新纪录的科研团队是高场磁体技术青年创新先锋队,房震担任队长一职。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充分激发了装置各系统之间联动潜力,实现高效协同作业。在混合磁体装配调试阶段,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问题复杂的情况,团队群策群力,多角度综合研判,有效解决了各自系统遇到的技术难题。

今年4月30日,高场磁体技术青年创新先锋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对于荣誉,房震表示,追求极限强磁场极端条件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下一个新的高峰正等着团队继续去攀登和挑战。(记者朱茜)

智慧“星火”展未来

强大的任务拆解能力、需求的精准分析、智能协调多个工具、突发情况灵活调整……

今年4月,全新升级的“讯飞星火X1”的亮相,展现了多个行业任务上的业界领先能力。

业界领先的背后离不开现任科大讯飞AI研究院副院长、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人机交互研究室主任刘权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领域的深耕探索。

刘权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后,即加入科大讯飞研究院。2016年,在WinogradSchemaChallenge比赛中,他研发的机器常识推理系统以显著优势取得国际冠军。2017年至2022年,刘权主导研发了业界首个全双工语音交互系统AIUI,在智能汽车、智慧家庭、AIoT等场景实现大规模应用落地。

2022年,ChatGPT引发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刘权作为星火大模型底座的第一负责人,带领团队从0到1攻关,在全国产化平台上完成了星火大模型底座的多次迭代升级,使得讯飞星火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在国产化算力上训练且持续进步的大模型。

规模化、个性化、场景化,在百花齐放的AI产业,如何抓住模型泛化能力与应用行业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

在刘权的带领下,“讯飞星火X1”实现了数学、代码、逻辑推理、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等通用任务效果显著提升,首发快思考、慢思考统一模型,并全新升级了模型定制优化工具链。如今,讯飞星火大模型技术能力已深入各行各业,在教育、医疗、汽车、金融、司法、能源等多个行业场景落地应用。

谈及荣获2025年“安徽青年五四奖章”时,刘权说:“这份殊荣是勉励、也是动力,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人工智能领域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基于全国产化算力平台持续打磨、提升星火大模型底座能力,产出一流的技术创新成果,推动应用落地、赋能千行百业。”(记者江敏)

“航修巧匠”创不凡

拿到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飞机维修项目金牌已有半年多,提及当时比赛的情景,飞机维修师唐凡感叹,犹如昨日。

“泪水、汗水交织,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唐凡说,从省赛到国赛再到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技能大赛,一路上既有坎坷,也有风景。

“00后”的唐凡大学就读于西安航空学院,在将近毕业时,他参加了校企“3+1”合作培养项目,2021年顺利进入国营芜湖机械厂成为一名飞机维修师,从事飞机装配与调试工作,现已将近4年。

如何在短时间内从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尖兵”?唐凡告诉记者,为尽快掌握理论知识,熟练上手,每天下班后会继续跟着老师傅后面再学一会。在不断学习前辈的操作方法并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唐凡认真分析自身不足,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学会总结、博采众长。”对于自己取得的进步,唐凡这样总结。

2022年,唐凡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工厂选拔,并进入省集训队,最终又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选拔。2023年在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飞机维修项目中,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异选手,唐凡以绝对优势一举夺魁,拿下金牌。这对于当时仅工作两年多的唐凡来说,是莫大的鼓舞。面对鲜花掌声,唐凡没有沉溺其中,而是收拾行囊,继续前行。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凭借精湛的技艺,唐凡顺利通过考核,成为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飞机维修项目的国家队选手。世赛的广阔舞台让唐凡既兴奋紧张又斗志满满,“全力以赴、创造佳绩。”唐凡在心里默念。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和语言不通的障碍,唐凡持续学习、毫不懈怠,最终一举夺得世赛飞机维修项目金牌。

众多荣誉傍身的唐凡依旧谦逊,展望未来,他目光坚定:“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记者江敏)

“小蜜蜂”岗位写荣光

每天一大早,快递员羊杰便来到池州市贵池区中州大市场池州圆通快递总部分拣中心,与同事一起开始忙碌的工作。他熟练地扫描包裹上的二维码,不一会儿,上百件包裹一一分拣完毕,准备装车投递。

“快递行业就是日复一日地派件、收件,比较忙碌。”羊杰说,每年“618”“双十一”“双十二”电商大促,都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2010年毕业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的羊杰,还没毕业时就已经暗下决心要把快递行业学精、学透,大学老师的那句“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铭记在心。

繁忙的城市中,羊杰如勤劳的“小蜜蜂”,穿梭于大街小巷,将包裹送到千家万户。平日里,为了提升业务技能,他始终坚持学习。没事的时候,就读一些关于快递行业的书,结合工作进行思考。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设计出最优快递线路、如何包装复杂物品、如何高效使用智能快件箱、如何操作无人驾驶快递车等,在深学细悟苦练中,他都能做到驾轻就熟。

一个人、一辆车、一部手机,日复一日地派件、收件。学与练的磨砺下,羊杰凭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多次在省级、国家级快递员技能大赛中获奖,并且成为了池州市首位快递业务员技师职业资格持证者。

在快递一线燃烧“青春之火”的羊杰,见证着这些年我国快递行业的迅速发展,也用实际行动为新业态发展贡献着力量。

2019年起,羊杰被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实训老师,在做好快递岗位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帮助高校开展快递专业实操教育课程。在他的指导下,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已多次在省快递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和荣誉。

“我知道任何行业都需要付出努力才会有回报,快递行业虽然很平凡,但是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羊杰说。多年扎根岗位、兢兢业业,他先后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记者李明杰)

“青声”传扬桐城韵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张吴礼让”发生地的桐城市六尺巷景区,日均游客接待量已达1万余人次。在一波又一波的考察参观团队里,穿梭着一支青年“声”力军,他们用青春之声讲述桐城故事,他们有个朴素的名字——桐城市“青声讲解团”志愿讲解队。

“‘青声讲解团’成立于2024年12月,团队21人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达90%,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因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相聚在一起。”共青团桐城市委宣传与网络部部长吴紫洁介绍,团队目前已讲解13场次,成为宣传桐城文化和六尺巷精神的有“声”力量。

刘健,这位1995年出生的桐城市委党校教师,目前参加过1次时长1小时的讲解。“讲解这件事,我并不陌生,平日里,由于教学需要和市里调研安排,曾参与多次讲解。”刘健告诉记者,除了六尺巷景区,他还会带考察团队参观桐城市六尺巷廉洁文化陈列馆、桐城历史文化展陈馆,“若想流畅讲解,知识储备十分重要”。

2002年出生的崔菲,是桐城市龙眠街道双溪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目前参与过1次讲解,时长约1个半小时。“能参与讲解桐城历史文化,感到很荣幸,既能促进自身成长,又能为来宾讲好桐城故事,感觉很有价值。”崔菲说。

雷越,1998年生,国网桐城市供电公司党建部宣传专责,参加过3次讲解,时长约3个小时。吴晶,1989年生,桐城市公安局政工处工作人员,参加过2次讲解,时长约2小时。他们用清晰的表达、饱满的热情,向游客传递着六尺巷的文化内涵。每一次讲解,都是他们对家乡文化深入理解后的精彩输出。

青年讲解员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吴紫洁说,为了能在讲解时游刃有余,团员们要经过严格的遴选和培训,综合接待礼仪、讲解效果、现场应变等方面择优认定,以在来宾面前呈现更好的状态。

“随着桐城在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我们计划壮大‘青声讲解团’队伍,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党员加入。”吴紫洁说,希望借助青年的蓬勃朝气与创新思维,发挥青年力量,将桐城灿烂的历史文化广泛、生动地传播出去,让六尺巷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记者刘良慧)

瓜棚长出“金蛋蛋”

青青瓜满棚,风来送甜香。在砀山县程庄镇西瓜产业园内,一颗颗圆滚滚的西瓜吊长在瓜蔓上,如同一只只悬挂的灯笼,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安徽省百思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瑾瑾正和工人们在大棚忙碌。

在程庄镇,提起魏瑾瑾,没有一个人不竖起大拇指。作为一名“95后”,她没有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去大城市打拼,而是选择回到家乡从父亲手里接过种瓜事业。“我爷爷辈就开始种瓜,但因技术不成熟,家乡的西瓜总是卖不上价,毕业以后我就想着能不能利用自身所学,改变家乡现状,让老一辈不那么辛苦。”魏瑾瑾说。

为了学习西瓜育苗技术,魏瑾瑾只身前往山东,在大棚里当了一年工人。回到家后,她便成立了砀山县百思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自家拱棚里尝试培育瓜苗,没想到第一年就栽了大跟头。“由于大棚没有增温设备,第一批9000多株瓜苗遭到霜冻。”提到第一次创业受挫经历,魏瑾瑾还是有点心疼。

“要不要放弃”“我会不会不适合这一行”……一连串的怀疑自责在魏瑾瑾的脑海里接踵而至。在家人的鼓励下,魏瑾瑾重拾信心,及时联系外地的专家采取补救措施,重新育了一批瓜苗,这一次瓜苗成活率在95%以上。

多年来,魏瑾瑾将外地经验、自身所学和本地实际相结合,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推动本地西瓜产业由传统种植模式向“种苗育繁一体化”的现代产业模式快速转型,还开辟出甘肃、海南、云南、宁夏等多个种子市场和基地。

目前,合作社年生产高端优质西瓜1.6万余吨、优质西瓜种子50多吨,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为周边乡亲提供800多个工作岗位,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创收致富。在她的示范引领下,程庄镇逐渐打响“西甜瓜之乡”的名片。

“乡村振兴是我们这代青年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我们接受高等教育,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魏瑾瑾眼神坚定,言语铿锵。(记者 班慧 实习生 褚宁靖)

编辑:鲍玉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