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民营经济促进法共9章78条,第三章为“投资融资促进”,其中的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投资和创业,鼓励开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参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这必将大大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激发民间投资动力活力。

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介绍,今年一季度,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4.2%。民间投资持续回暖,一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增长2.4%,比上年全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民间投资增长10.4%,高于全部项目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

增长比较迅猛的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民间投资分别增长205.8%、78.6%和58.7%。

这些数据充分体现民间投资的活力与动力。活力与动力,还反映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上——

在合肥,凯赛生物、宁德时代旗下产投平台溥泉资本以及卡涞复材联合成立的安徽凯酰时代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落地科大硅谷;

在宣城,宣州立讯年产1000万套新能源智能网联及智能驾驶汽车零配件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达产后年产值50亿元;

在芜湖,江东名邑抖音(芜湖)算力中心项目主体楼栋已全部封顶,为芜湖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民间投资的稳定增长和信心恢复,离不开各地更加有力的要素保障。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我省积极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有关行业、领域,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用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常态化推介对民间资本有吸引力的项目。土地、技术、资金、人才……这些都是民间投资项目需要落实的关键要素。以人才保障为例,我省畅通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渠道,支持民营企业建设“研发飞地”,赋予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权,允许技术实力较强的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开展自主评审。

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引导民营经济组织根据国家战略需要、行业发展趋势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和前沿交叉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我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及省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金融机构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问题,我省着力打通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堵点。一季度,全省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同比增长31%,占比升至21.9%,新增首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1万户。全省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3.71%,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

省经济研究院投资金融所所长王斌认为,民间投资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也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越是经济发展质量高的地方,民间投资越活跃。一季度民间投资的回暖,表明近年来安徽持之以恒创优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动“双招双引”的效果正在持续显现,释放出市场预期正在逐步改善、企业家投资信心正在逐步回归的强烈信号。同时,民营经济作为最大的就业来源,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民间投资的回暖也有利于稳定就业这一最大民生,对于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王弘毅)

编辑:刘畅司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