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近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制定2024年全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暨春耕农资巡查检查实施方案,强调要坚决查处一批农资领域违法案件,依法严惩一批不法分子,销毁一批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曝光一批制假售假典型案件。

方案敦促各地紧盯种子、农药、肥料等春耕急需品种,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省市县交界区农资门店、农资批发市场等区域为重点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检查农资生产经营资质、产品标签标识和进货查验制度、购销台账记录、药品施用范围记录等情况,做到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巡查检查全覆盖。通过地毯式排查、飞行检查、暗查暗访等多方式多途径查找问题隐患,规范农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为夏粮丰产丰收提供有效支撑。

制定农资质量监测计划,加大农资质量监督抽检数量和频次。在生产、流通等领域,牢牢盯住种子质量不合格、农药隐性添加、肥料有效成分不足、假劣兽药饲料、地膜不符合标准等突出问题,开展质量监督抽查。抽查重点和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对县、乡农资市场农资产品的监督检查,将多次抽检不合格、群众投诉举报多、问题隐患多的生产经营主体和产品列为重点监管对象。严格落实监督抽查结果通报、反馈和共享机制,及时发布农资消费警示信息,迅速查处不合格农资产品,严防假劣农资流入农业生产领域。

严打严处农资违法案件,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对一些跨地区、农资“忽悠团”售假等影响恶劣的大要案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对涉嫌构成犯罪的,严格按照规定移送司法机关查处,坚决打掉制假售假利益链条,确保生产经营秩序稳定,保障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高农资监管能力,安徽逐步建立线上线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名录库,推动辖区内所有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实现精准监管。充分利用“安徽省农药数字监管平台”“ 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国家兽药行政管理平台”等,进一步完善种子、农药、兽药等农资产品电子追溯制度和包装、标签二维码标识制度。

广大群众可拨打“12315”“12316”便民公益服务热线、网络举报信箱作用,对假劣农资线索进行举报,营造广大群众参与打假、支持打假的良好氛围。

根据安排,3月,我省将更新完善辖区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名录库,全面启动春耕巡查检查。3-5月,重点组织开展春耕农资巡查检查,以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为重点,集中开展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违规行为。启动全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推介活动。适时调度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情况。4-11月,组织开展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公布抽查结果。实施农资“净网”行动,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强化互联网平台农资监管,组织开展农资打假部门联查、区域互查、检打联动等。5—12月,开展农资打假夏季、秋冬季专项治理行动。适时召开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及时公布一批农资违法典型案例,梳理总结农资打假开展情况。(记者 彭旖旎)

编辑:张宣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