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杰作
灿若星河
--中原诗文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也就是说,当一种文学样式在某个时代达到巅峰后,其艺术成就便很难为后人所超越,从而成为永久性的艺术典范。古代中原文学在先秦诗歌与散文、汉赋、唐诗等领域都引领时代,登峰造极,产生了灿若星河的诗人与作家,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作。
张鸿声:《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它是经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现实主义精神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垂范后世。《诗经》中属于今河南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国风”160篇有95篇作品创作于河南,《周南·关雎》、《睟风·载驰》、《郑风·将仲子》、《卫风·氓》等数千年来传诵不绝。
何弘: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时期,产生了以诸子散文为代表的历史叙事散文、论说散文和寓言。先秦诸子中,河南名家甚多,如老子、墨子、列子、庄子、韩非等,他们不仅是思想家,而且是著名的散文家和寓言家。诸子作品,既是中国文化的元典,也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是我国第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学著作,语言精炼,对比工整,被称为“哲学诗”。《墨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论辩文集,其文多用设问和比喻,使论述深入而又通晓明白。《庄子》善用寓言和历史故事,想象丰富,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是在他(庄子)的影响下发展的。”《韩非子》风格峭拔,语言犀利,析理透彻,逻辑严密,是论说文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寓言的代表作。
孙广举:秦行苛法,焚书坑儒,文坛无人,如鲁迅所说,可称之为作家的,只有出身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汉魏时代,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辞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西汉洛阳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鸟赋》,语词严谨,句法整齐,开汉代骚体抒情赋的先河,确立了汉代骚体赋的基本形式。西汉梁孝王建梁园,会聚枚乘、司马相如等一批名士,枚乘的《七发》为梁园文学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汉代大赋的滥觞。东汉南阳张衡的《二京赋》,结构宏阔,描写生动,论述切实有力,是汉代大赋中的极品;其《归田赋》则开抒情小赋之先声,是历史上第一篇写归隐情绪的赋。西晋洛阳左思的《三都赋》,事类广博,文采富丽,名动天下,士人竞争传写,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贾谊的《过秦论》、颍川(今禹州)人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气势磅礴,切中时弊,为西汉政论文的巅峰。汉末陈留(今杞县)人蔡邕兼长于诗、赋、碑、铭各体,其女蔡琰(文姬)是文学史上第一位成就较大的女诗人。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代表汉代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其中许多作品出自河南文人之手。汉魏之际,颍川(今禹州)人邯郸淳的《笑林》一书,是我国最早的笑话专辑。西晋时,中牟人潘岳、潘尼叔侄的诗文是文坛的一道风景,潘岳悼念亡妻的《悼亡诗》三首最为有名,后世称丧妻为“悼亡”既源于此。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阮蠫、应 、刘桢)和蔡琰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诗文“慷慨而多气”,史称建安文学、“建安风骨”。这些作家长期在洛阳、许昌活动,其中阮蠫、应 为河南人。曹操的《蒿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王粲《七哀诗》等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写于河南并反映河南自然人文的名篇。魏正始年间,“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志趣相投,常聚于山阳(今焦作市东南),他们的作品以自然对抗名教,用隐蔽手法嘲讽政治,发高洁之论,抒愤世之情,被称为“正始体”、“正始之音”。“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山涛、向秀是河南人。“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以文学集团的形式,显示了一个民族对文学的热爱和重视,也显示了文学在历史变动时期的独特价值。
东晋以后,中原士族大批南迁,其中阳夏(今太康)的谢氏、袁氏,考城(今兰考)的江氏,顺阳(今淅川)和舞阴(今泌阳)的范氏,涅阳(今邓州)的宗氏,长平(今西华)的殷氏,新野的庾氏等家族,不仅以灿烂的中原文化滋润了可爱的江南,而且情随境化,自我更新,开辟了新的文学境界,成为南中国著名的文学世家。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数谢灵运、谢惠连、谢緿的山水诗,江总、江淹的抒情赋,庾肩吾、庾信的宫体诗。特别是到北朝以后的庾信,成为集南北文学之大成者。其他如新蔡干宝的《搜神记》、长社(今长葛)钟嵘的《诗品》、宗炳的《山水画序》、殷芸的《小说》、范晔的《后汉书》等,不仅以丰富特殊的内容制胜,而且创造了崭新的文学体式,开后世文学的先河,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何弘:唐代中原文学继先秦、两汉、魏晋之后形成了第四个高峰。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诗国中最为辉煌的高峰。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中,李白曾三度游河南,并在开封居留十年,而杜甫和白居易都是河南人。“诗圣”杜甫生于河南巩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号为中国文学的“双子星座”。杜甫有《杜工部集》传世,收入1400余首诗。杜诗集古典诗歌艺术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发展,内容广泛,感情深挚,沉郁顿挫,典丽淡远,千汇万状,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变迁,被称为“诗史”。苏轼称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独为首。”
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晚年居于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继承《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掀起了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高潮。他的诗歌《长恨歌》、《琵琶行》、《秦中吟》等,寄托深微,感情饱满,韵律和谐,明畅通俗,是千古传诵的佳篇。其文章《与元九书》、《庐山草堂记》等,语言明快,见解精辟,旨趣隽永。
不仅是诗歌,唐代散文同样成就卓著。文坛宗师韩愈,是河南孟州人,他是司马迁以来最伟大的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文起八代之衰”,倡导古文运动,颠覆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在文章的演变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他在写作上提出“文以明道”、“词必己出”、“陈言务去”等主张,他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捭阖,奇偶交错,巧比善喻,名篇有《原毁》、《原道》、《师说》等。他的诗歌也别开生面,《调张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为其名作。
传奇小说是唐代新创的文学样式,“元白”诗派的领袖、洛阳人元稹的《莺莺传》,叙述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是唐代传奇的代表作,后世王实甫的《西厢记》即据此改编。白居易之弟白行简的《李娃传》,也是唐传奇的名篇。
除以上文学大师外,边塞诗人崔颢和岑参、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等,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流的诗文作家,他们的作品超凡入圣,高标独树,冠盖古今,影响深远。他们与活跃于中原土地上的其他诗人一起,共同开辟了一代文学盛世。
李圣华:北宋时,东京是当时世界级的繁华都会,勾栏瓦舍遍布,说唱艺术勃兴,对宋词、话本小说的产生和兴盛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北宋文学的兴盛也是中原文学的繁荣。苏舜钦、贺铸、史达祖、朱敦儒、宋祁、邵雍等人的诗词,都在文坛有一定影响;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金盈之的《醉翁谈录》等堪称宋人笔记、小说中的上品。宋代理学隆兴,二程、邵雍为代表的北方理学对散文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文以载道的命题,在韩愈古文运动之后再次高涨,对理趣的崇尚,至宋代发挥到极致。
元明清时期,河南在诗文方面仍然涌现出许多名家,如元代的许衡、王恽,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首领李梦阳、何景明,清代的侯方域、宋荦等,代表了各自时代诗文的水平。此外,元代郑廷玉、李好古、宫天挺的杂剧、明代朱载癱的俗曲,河南地方戏曲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责编:周琴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