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51日消息(记者刘欣莹 实习生徐守特)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戴着草帽,披星戴月……当农民实在太辛苦了!这是世人对传统农民的认知。汪琰斌大学毕业后,承包了农场当上了职业农民,他的爷爷奶奶也是这样看他的。

 


        近日,当记者在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归本农场基地见到汪琰斌时,他是这般模样:黑框眼镜,宽松T恤,小麦肤色。就是这样一个阳光的大男孩,却从事种粮六、七年了,他是名副其实的农场主,更是鄞州区最年轻的“初代种粮大户”,并屡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全国“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等全国级荣誉称号。

       1991年出生的汪琰斌,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鄞州,承包了姜山镇陈介桥村的900亩地种植水稻,走上了新型职业农民之路。说起回归农田创业的初衷,汪琰斌坦言,大学读的是园艺技术专业,毕业选择回家务农的时候,曾经遭到了长辈的反对。也许在他们眼里,农民是个被动的身份烙印,但对于汪琰斌而言,农民是个主动的职业选择,是一个永远不怕失业的职业,而且国家对农业还有大量扶持和优惠的政策。


        在农场的基地里,各种类型的农业机械整齐摆放着,催芽机、播种机、插秧机、水泵、施肥机、植保无人机、烘干机、半自动包装机……汪琰斌如数家珍地向我们逐一介绍,而这些也已经大规模地应用到了实际生产中。全程的机械化运作有效提升了农场效益,即使是农忙时节,收割和播种有几个人就足够应付了。

        作为农民中的新生力量,汪琰斌认为未来的农民离不开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如今,他的“归本农场”成了浙江大学在宁波实践“掌上农场”的唯一试点。“这里能清晰地显示出归本农场的卫星地图,农场机械所处的位置、示范地块、水稻生长过程、用药覆盖面等等都能了解得一清二楚。”汪琰斌向我们展示着智慧“掌上农场”的成果,一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从种植西瓜到开发稻虾综合种养项目,从七彩油菜花到压榨菜油,汪琰斌探索和创新的脚步从未停下。去年,他和几位小伙伴创立了宁波市农人记农业发展公司,精心策划拍摄农事视频、农产品直播销售,开始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趣味化科普农业。今年,汪琰斌还举办了“劳动研学”系列活动,让“农人记”走进校园,向学生们授课推广。此外,汪琰斌的归本农场作为慈善产业基地,通过帮就业、助生产、代销售等形式帮扶了15名农村困难群众,与政府部门联合发起了知新稻田认领,让更多人了解农事,关注农业,以实际行动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源于对农业的那份热爱,汪琰斌无怨无悔地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这片田野。他表示,希望通过他的努力,把农业文化传播出去,让大家可以感受到农业离生活很近,农村很漂亮。同时他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朋友可以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做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美丽乡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