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小康路上,“吉林脚步”铿锵有力

2017-10-17 17:40:00来源:吉林日报

  漫漫扶贫路,浓浓民生情。

  “十二五”期间,在吉林这片发展的热土上,一股暖流在白山松水间激荡——“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吉林大地众志成城、攻坚拔寨,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之路。

  立下愚公志,誓圆小康梦。到2018年,一定实现“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

  这是一幅徐徐铺开的幸福画卷,小康路上,吉林“一个也不能少”。

  实——一声号角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使命如山,号角催阵。我省将扶贫开发放在民生工作的第一位,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脱贫攻坚路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组织保障等重大问题,精准部署,扎实推进。

  2016年上班第一天,“扶贫大会诊”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打响!近10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沉入基层,深入调研,一对一包保,把致富的希望送到贫困户家里。

  重任在肩,砥砺奋进。在吉林,扶贫工作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浩大声势,开全省之先河。

  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多次深入到包保贫困村调研情况。坐在贫困户的炕头,巴音朝鲁与村民一起深入研究脱贫致富的思路和举措,了解群众的需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要将扶贫工作做到实处,以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气魄,咬定目标,扛起责任,狠抓落实,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巴音朝鲁字字铿锵。

  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贫困户智仁哲老人掐着手指算着今后的好日子:自家房顶上的光伏发电,每年能收入3000元,养驴合作社每年有6%的分红,村里又给他办了低保,每个月还有边疆补贴,“今后的日子”让他充满了希望。

  准——一个目标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

  不留“死角”、找准“路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我省脱贫工作的一大亮点。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扶贫才能有准头。

  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我省将全省贫困人口、贫困村、重点县的数据,全部录入国家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与全国联网运行,有的放矢。将扶贫从“点”扩大到“面”,瞄准西部干旱盐碱沙化地区和东部高寒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831亿元的资金投入、389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相继实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这方贫瘠的土地,萌发出新的生机。

  在双辽市永加乡永加村,每一户贫困户的门上都贴有一张认定表,上面详细地记录着每一户一年来种植养殖情况和年收入状况。“这一笔笔的账算得细,日子过得有盼头。”随着认定表上一行行数字的变化,李老汉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变“大水漫灌”式投入为“精准滴灌”,变“撒胡椒面”式帮扶为“靶向治疗”,脱贫攻坚路上的硬骨头被一一啃下。

  活——一股暖流扶贫之花处处开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为了让贫困户有能力走出困境,推进“造血”扶贫,我省积极在产业扶贫上谋创新、求突破,先后总结推广了20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农村改革和生态建设,做到了因人因户因村实施产业脱贫项目。

  在吉林市南顶子村,62岁的黄玉华2016年承包的两栋大棚赚了近4万元。当200公斤灵芝孢子粉全部卖出去时,黄玉华笑开了花。2016年,吉林市南顶子村脱贫基地生产加工的灵芝孢子粉以每公斤200元的价格销售一空,而且还作为村里的扶贫产业成果走进了欧亚、一网全城等贸易平台,销售形势一片大好。

  “我们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还找到了发展的‘好路子’。”黄玉华感慨地说。

  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特色种植养殖业扶贫……在贫困户日益感受到产业扶贫带来变化的同时,我省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民生、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改变贫困户的生活状态。

  “十二五”期间,我省贫困地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01公里,贫困地区通高速的县(市、区)达到12个。解决了48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40万户农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3元。

  一个个“实招”换一张张笑脸,小康路上,“吉林脚步”铿锵有力。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小康;贫困户;我省;路子;一个也不能少

小康路上,“吉林脚步”铿锵有力

“十二五”期间,在吉林这片发展的热土上,一股暖流在白山松水间激荡——“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吉林大地众志成城、攻坚拔寨,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之路。变“大水漫灌”式投入为“精准滴灌”,变“撒胡椒面”式帮扶为“靶向治疗”,脱贫攻坚路上的硬骨头被一一啃下。